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新媒介的发展与挑战 | 第8-9页 |
1.1.2 认知传播思潮的兴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新媒介与新媒介素养及教育概念 | 第15-18页 |
2.1 新媒介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2.2 新媒介素养概念的定义 | 第15-16页 |
2.3 新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概述 | 第16-18页 |
第3章 认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3.1 元认知理论 | 第18页 |
3.2 认知传播学的兴起 | 第18-24页 |
3.2.1 认知传播思潮兴起的内部条件 | 第19-21页 |
3.2.2 认知传播思潮兴起外围学科的融合 | 第21-22页 |
3.2.3 认知传播思潮的国内兴起 | 第22-24页 |
第4章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 第24-27页 |
4.1 缺乏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24页 |
4.2 高校新媒介素养教育软硬件支撑不足 | 第24-25页 |
4.3 新媒介素养教育滞后的课程体系 | 第25页 |
4.4 高校间新媒介素养教育资源的不均 | 第25-26页 |
4.5 大学生内在意识不足 | 第26-27页 |
第5章 认知传播视角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和可能 | 第27-35页 |
5.1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5.1.1 社会背景的需要 | 第27-28页 |
5.1.2 媒介素养教育转型的必要 | 第28页 |
5.1.3 新媒介的发展 | 第28-29页 |
5.1.4 新媒介使用主体的发展 | 第29-30页 |
5.2 认知传播视角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 | 第30-35页 |
5.2.1 元认知理论:过程与调节效用 | 第30-31页 |
5.2.2 构建主义:参与式方法 | 第31页 |
5.2.3 行为主义:强化与操作控制 | 第31-32页 |
5.2.4 认知主义:结构与同化 | 第32页 |
5.2.5 人本主义:自我发展 | 第32-33页 |
5.2.6 体认传播观:体验与认知 | 第33-35页 |
第6章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 | 第35-47页 |
6.1 政府:加大资源投入,提供政策保障 | 第35-37页 |
6.1.1 转变传统观念是首要 | 第35-36页 |
6.1.2 加大资源投入是基础 | 第36页 |
6.1.3 政策红利支持是保障 | 第36页 |
6.1.4 合理教育规划是根基 | 第36-37页 |
6.2 社会:扮演把关角色,提供媒介环境 | 第37-39页 |
6.2.1 配合新媒介教育活动的进行 | 第37-38页 |
6.2.2 媒体“把关人”作用的发挥 | 第38页 |
6.2.3 媒体的新媒介素养知识传递 | 第38-39页 |
6.2.4 行业协会的助推联动力量 | 第39页 |
6.3 高校:提供教育平台,设置合理教育体系 | 第39-42页 |
6.3.1 取其精华,实施本土化新媒介素养教育 | 第39-40页 |
6.3.2 优化师资队伍与新媒介平台建设 | 第40-41页 |
6.3.3 构建合理科学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 | 第41页 |
6.3.4 建立高效均衡的教育评估测量体系 | 第41-42页 |
6.4 家庭:发挥引导作用,配合各方教育 | 第42-43页 |
6.4.1 家庭教育态度的转变 | 第42页 |
6.4.2 提升新媒介素养,发挥模范作用 | 第42-43页 |
6.4.3 积极配合高校新媒介素养教育 | 第43页 |
6.5 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媒介品质 | 第43-47页 |
6.5.1 新媒介知识的主动性学习 | 第44页 |
6.5.2 积极参与新媒介活动 | 第44-45页 |
6.5.3 新媒介品质的自我把控提升 | 第45页 |
6.5.4 新媒介技术水平的提高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