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超微弱发光的概念 | 第10页 |
1.2 超微弱发光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3 超微弱发光的发生机制 | 第12-13页 |
1.3.1 代谢发光机制 | 第12页 |
1.3.2 诱导发光机制 | 第12页 |
1.3.3 DNA发光机制 | 第12-13页 |
1.3.4 相干辐射机制 | 第13页 |
1.3.5 能量转换机制 | 第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5页 |
2.2.1 细胞色素途径和交替途径共同运行下草莓果实线粒体的呼吸代谢与超微弱发光 | 第15页 |
2.2.2 细胞色素途径单独运行下草莓果实线粒体的呼吸代谢与超微弱发光 | 第15页 |
2.3 草莓果实线粒体超微弱发光及试验指标测定 | 第15-16页 |
2.3.1 超微弱发光的测定 | 第15-16页 |
2.3.2 试验指标的测定 | 第16页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6-17页 |
3 结果分析 | 第17-31页 |
3.1 细胞色素途径和交替途径共同运行下草莓果实线粒体呼吸代谢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17-23页 |
3.1.1 草莓果实线粒体超微弱发光的变化 | 第17页 |
3.1.2 草莓果实线粒体呼吸代谢的变化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17-21页 |
3.1.2.1 呼吸速率的变化 | 第17页 |
3.1.2.2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17-18页 |
3.1.2.3 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18-19页 |
3.1.2.4 ATP合酶活性的变化 | 第19页 |
3.1.2.5 细胞色素途径贡献率和交替途径贡献率的变化 | 第19-20页 |
3.1.2.6 呼吸代谢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20-21页 |
3.1.3 草莓果实线粒体能量水平的变化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21-23页 |
3.1.3.1 ATP、ADP、AMP含量的变化 | 第21-22页 |
3.1.3.2 能荷值的变化 | 第22页 |
3.1.3.3 能量水平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22-23页 |
3.2 细胞色素途径单独运行下草莓果实线粒体呼吸代谢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23-31页 |
3.2.1 草莓果实线粒体超微弱发光的变化 | 第23-24页 |
3.2.2 草莓果实线粒体呼吸代谢的变化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24-28页 |
3.2.2.1 呼吸速率的变化 | 第24页 |
3.2.2.2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24-25页 |
3.2.2.3 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25页 |
3.2.2.4 ATP合酶活性的变化 | 第25-26页 |
3.2.2.5 细胞色素途径贡献率的变化 | 第26页 |
3.2.2.6 呼吸代谢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26-28页 |
3.2.3 草莓果实线粒体能量水平的变化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28-31页 |
3.2.3.1 ATP、ADP、AMP含量的变化 | 第28-29页 |
3.2.3.2 能荷值的变化 | 第29页 |
3.2.3.3 能量水平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29-31页 |
4 讨论 | 第31-33页 |
4.1 草莓果实线粒体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31页 |
4.2 草莓果实线粒体呼吸代谢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31-32页 |
4.3 草莓果实线粒体能量水平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32-33页 |
5 结论 | 第33-34页 |
5.1 草莓果实线粒体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33页 |
5.2 草莓果实线粒体呼吸代谢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33页 |
5.3 草莓果实线粒体能量水平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33页 |
5.4 草莓果实线粒体呼吸代谢及能量水平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作者简介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