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23页 |
1.2.1 国内外花岗岩的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2 秦岭造山带花岗岩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23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23-2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29页 |
2.1 华北地块南缘 | 第25-27页 |
2.2 北秦岭 | 第27-28页 |
2.3 南秦岭 | 第28页 |
2.4 扬子地块北缘 | 第28-29页 |
第3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与测试方法 | 第29-35页 |
3.1 全岩粉末样品制备 | 第29页 |
3.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 第29页 |
3.3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 第29-30页 |
3.4 全岩Rb-Sr-Sm-Nd-Pb同位素分析 | 第30-32页 |
3.5 锆石制靶及阴极发光分析 | 第32页 |
3.6 锆石U-Pb定年、稀土元素和Lu-Hf同位素分析 | 第32-33页 |
3.7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33-35页 |
第4章 新元古代两河口花岗质岩体研究 | 第35-47页 |
4.1 引言 | 第35-36页 |
4.2 区域地质背景及岩体地质特征 | 第36-38页 |
4.3 分析结果 | 第38-43页 |
4.3.1 锆石U-Pb年龄及稀土元素 | 第38-40页 |
4.3.2 全岩地球化学 | 第40-42页 |
4.3.3 全岩Sr-Nd-Pb同位素 | 第42-43页 |
4.4 讨论 | 第43-46页 |
4.4.1 两河口岩体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及起源 | 第43-45页 |
4.4.2 地质意义 | 第45-46页 |
4.5 结论 | 第46-47页 |
第5章 早中生代宝鸡岩体研究 | 第47-77页 |
5.1 岩体地质 | 第48-50页 |
5.2 岩相学特征 | 第50-53页 |
5.3 分析结果 | 第53-65页 |
5.3.1 锆石U-Pb年代学结果 | 第53-56页 |
5.3.2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第56-61页 |
5.3.3 全岩Sr-Nd-Pb同位素组成 | 第61-65页 |
5.3.4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第65页 |
5.4 讨论 | 第65-75页 |
5.4.1 宝鸡岩体侵位时代讨论 | 第65-66页 |
5.4.2 宝鸡岩体的岩石类型及成因 | 第66-72页 |
5.4.3 构造意义 | 第72-75页 |
5.5 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太白杂岩体晚中生代花岗岩研究 | 第77-101页 |
6.1 引言 | 第77-80页 |
6.2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第80-81页 |
6.3 分析结果 | 第81-93页 |
6.3.1 锆石U-Pb年龄结果 | 第81-86页 |
6.3.2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第86-92页 |
6.3.3 Sr-Nd-Pb同位素组成 | 第92-93页 |
6.4 讨论 | 第93-99页 |
6.4.1 太白杂岩体的形成时代 | 第93-94页 |
6.4.2 太白晚中生代花岗岩岩石成因类型 | 第94-97页 |
6.4.3 晚中生代花岗岩源区特征 | 第97-98页 |
6.4.4 构造指示意义 | 第98-99页 |
6.5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7章 北秦岭岩浆活动对地壳演化的指示意义 | 第101-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9页 |
附录 | 第129-169页 |
致谢 | 第169-1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