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1章 韦伯和桑巴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缘起 | 第14-20页 |
1.1 历史文化背景 | 第14-18页 |
1.1.1 犹太教的宗教影响 | 第14-15页 |
1.1.2 犹太问题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 第15-18页 |
1.2 时代及思想背景 | 第18-20页 |
1.2.1 资本主义精神危机的潜伏 | 第18页 |
1.2.2 对资本主义发展动因的思考 | 第18-20页 |
第2章 韦伯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认识 | 第20-27页 |
2.1 犹太教宗教性质的矛盾性 | 第20-21页 |
2.1.1 犹太教的理性主义因素 | 第20-21页 |
2.1.2 犹太教的非理性主义性质 | 第21页 |
2.2 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理性化内容 | 第21-24页 |
2.2.1 强调经济活动中律法的重要性 | 第22页 |
2.2.2 突出经济活动中科技的重要性 | 第22-23页 |
2.2.3 重视经济活动中社会的协同性 | 第23-24页 |
2.3 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非理性化内容 | 第24-27页 |
2.3.1 道德二元论的消极作用 | 第24页 |
2.3.2 贱民身份下的商人气质 | 第24-25页 |
2.3.3 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中非理性因素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 第25-27页 |
第3章 桑巴特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认识 | 第27-35页 |
3.1 犹太教宗教性质 | 第27-28页 |
3.1.1 律法宗教 | 第27-28页 |
3.1.2 理性宗教 | 第28页 |
3.2 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容 | 第28-32页 |
3.2.1 对契约精神重视 | 第29页 |
3.2.2 生活方式理性化 | 第29-30页 |
3.2.3 二元性道德认知 | 第30-31页 |
3.2.4 积极的财富态度 | 第31-32页 |
3.3 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 第32-35页 |
3.3.1 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对资本主义外在运行模式的启迪 | 第32-33页 |
3.3.2 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对资本主义内在伦理精神的影响 | 第33-35页 |
第4章 韦伯和桑巴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得失 | 第35-42页 |
4.1 韦伯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合理性 | 第35-36页 |
4.1.1 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客观性 | 第35-36页 |
4.1.2 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全面性 | 第36页 |
4.2 韦伯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 第36-38页 |
4.2.1 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 | 第36-37页 |
4.2.2 缺乏对宗教和社会的本质分析 | 第37-38页 |
4.3 桑巴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合理性 | 第38-39页 |
4.3.1 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肯定评价 | 第38-39页 |
4.3.2 强调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启示性 | 第39页 |
4.4 桑巴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 第39-42页 |
4.4.1 缺乏严谨的分析材料和推理 | 第39-40页 |
4.4.2 忽视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潜藏的非理性因素 | 第40-42页 |
第5章 韦伯和桑巴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比较及其启示 | 第42-51页 |
5.1 韦伯和桑巴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方法比较 | 第42-44页 |
5.1.1 韦伯的价值无涉、理想类型分析的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5.1.2 桑巴特的统计学方法、起源学方法 | 第43-44页 |
5.2 韦伯和桑巴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视角比较 | 第44-45页 |
5.2.1 韦伯侧重犹太人及其宗教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 第44页 |
5.2.2 桑巴特关注犹太人对理性资本主义经济影响 | 第44-45页 |
5.3 韦伯和桑巴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结论比较 | 第45-46页 |
5.3.1 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性质的理解不同 | 第45页 |
5.3.2 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与理性资本主义关系理解不同 | 第45-46页 |
5.4 韦伯和桑巴特犹太教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共有启示 | 第46-51页 |
5.4.1 契约精神的指导作用 | 第47-48页 |
5.4.2 律法精神的保障作用 | 第48页 |
5.4.3 科学教育的长远作用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