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段塞流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段塞流生成机理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段塞流特征参数研究 | 第11页 |
1.2.3 段塞流响应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4 倾斜管流持液率与压力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气液两相流型识别技术应用简介 | 第12-15页 |
1.3.1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多相流识别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3.2 数字图像模式识别系统 | 第13页 |
1.3.3 数字图像预处理 | 第13-14页 |
1.3.4 数字图像的分割 | 第14-15页 |
1.3.5 数字图像特征的提取技术 | 第15页 |
1.3.6 数字图像模式分类 | 第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实验系统及数据处理步骤 | 第17-30页 |
2.1 实验系统简图与主要实验设备 | 第17-21页 |
2.2 实验信号测量装置 | 第21-22页 |
2.2.1 压力压差传感器的选择 | 第21-22页 |
2.2.2 流量传感器 | 第22页 |
2.3 实验自控系统及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 第22-26页 |
2.3.1 实验自控系统 | 第22-23页 |
2.3.2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 第23-25页 |
2.3.3 实验装置中的噪声与振动分析 | 第25-26页 |
2.4 高速摄影法采集图像 | 第26-27页 |
2.5 试验参数与试验工质物性 | 第27-28页 |
2.5.1 试验参数范围 | 第27页 |
2.5.2 试验工质物性 | 第27-28页 |
2.6 实验程序方案与过程 | 第28页 |
2.6.1 试验步骤方案 | 第28页 |
2.6.2 试验注意事项 | 第28页 |
2.7 试验数据分析理论 | 第28-29页 |
2.8 本章主要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倾斜管段塞流压力波动分析 | 第30-38页 |
3.1 管道倾斜角度与压力波动的关系 | 第30-32页 |
3.1.1 管道压力波动信号时间序列 | 第30-31页 |
3.1.2 管道压力波动信号概率密度分布 | 第31-32页 |
3.2 倾斜管压力波动与液相折算速度的关系 | 第32-34页 |
3.2.1 倾斜管压力波动信号时间序列 | 第32-33页 |
3.2.2 倾斜管压力波动信号概率密度分布 | 第33-34页 |
3.3 倾斜管压力波动与气相折算速度的关系 | 第34-37页 |
3.3.1 倾斜管压力波动信号时间序列 | 第35-36页 |
3.3.2 倾斜管压力波动信号概率密度分布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倾斜管段塞流压差波动信号分析 | 第38-49页 |
4.1 管道倾斜角度与压差波动信号的关系 | 第38-41页 |
4.1.1 管道压差波动信号时间序列 | 第38-39页 |
4.1.2 管道压差波动信号的概率密度 | 第39-40页 |
4.1.3 管道压差波动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 第40-41页 |
4.2 倾斜管压差波动与折算液速的关系 | 第41-45页 |
4.2.1 倾斜管压差波动信号时间序列 | 第41-42页 |
4.2.2 倾斜实验管段压差波动信号的概率密度 | 第42-43页 |
4.2.3 倾斜管压差波动的功率谱密度 | 第43-45页 |
4.3 倾斜管压差波动与折算气速的关系 | 第45-48页 |
4.3.1 倾斜管压差波动信号时间序列 | 第45-46页 |
4.3.2 倾斜管压差波动信号的概率密度 | 第46-47页 |
4.3.3 倾斜管压差波动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倾斜管段塞流持液率测量 | 第49-58页 |
5.1 管道持液率测量方法 | 第49-50页 |
5.2 管道倾斜角度与持液率波动的关系 | 第50-52页 |
5.2.1 持液率时间序列 | 第50-51页 |
5.2.2 持液率概率密度曲线分布 | 第51-52页 |
5.3 倾斜管持液率与液相折算速度的关系 | 第52-55页 |
5.3.1 持液率时间序列 | 第52-53页 |
5.3.2 持液率概率密度曲线分布 | 第53-55页 |
5.4 倾斜管持液率波动与气相折算速度的关系 | 第55-57页 |
5.4.1 持液率时间序列 | 第55-56页 |
5.4.2 持液率概率密度曲线分布 | 第56-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