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简介 | 第10-13页 |
1.2.1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阳极反应机理 | 第11-13页 |
1.2.2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机理 | 第13页 |
1.3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阳极催化剂 | 第13-19页 |
1.3.1 单金属催化剂 | 第14页 |
1.3.2 双金属催化剂 | 第14-15页 |
1.3.3 氧化物对贵金属催化剂在醇电氧化的促进作用和机理研究 | 第15-19页 |
1.4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电催化剂 | 第19-21页 |
1.4.1 Pd合金对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的促进作用和机理研究 | 第19页 |
1.4.2 氧化物对贵金属催化剂氧还原反应的促进作用和机理研究 | 第19-21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1-24页 |
1.5.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21页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二、富含羟基的CeO_2·xH_2O纳米颗粒增强Pt催化剂醇电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24-51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25-26页 |
2.2.2 催化材料的合成 | 第26-27页 |
2.2.3 DFT计算 | 第27页 |
2.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7-28页 |
2.2.5 醇电氧化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50页 |
2.3.1 CeO_2·xH_2O和CeO_2纳米颗粒的表征结果 | 第29-31页 |
2.3.2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第31-33页 |
2.3.3 CeO_2·xH_2O纳米颗粒对Pt/CNTs催化剂醇电氧化性能的影响 | 第33-38页 |
2.3.4 CeO_2·xH_2O添加量和煅烧温度对Pt/CNTs醇电氧化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5 CeO_2·xH_2O对贵金属催化剂醇电氧化性能促进作用的研究 | 第40-42页 |
2.3.6 机理研究 | 第42-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三、具有乙醇氧化和氧还原双功能的Pd/CeO_2·xH_2O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51-68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52页 |
3.2.2 CeO_2和催化剂的合成 | 第52-53页 |
3.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3页 |
3.2.4 乙醇电氧化性能测试 | 第53-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7页 |
3.3.1 CeO_2纳米棒和CeO_2·xH_2O纳米颗粒的表征结果 | 第54-56页 |
3.3.2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第56-60页 |
3.3.3 Pd/CeO_2·xH_2O乙醇氧化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60-65页 |
3.3.4 Pd/CeO_2·xH_2O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65-66页 |
3.3.5 机理研究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四、碳纳米管负载钯合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和乙醇电氧化性能研究 | 第68-102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9-73页 |
4.2.1 试剂和仪器 | 第69-70页 |
4.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70页 |
4.2.3 催化剂的合成 | 第70-72页 |
4.2.4 氧还原性能测试 | 第72-73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73-101页 |
4.3.1 PdNi/CNT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的研究 | 第73-77页 |
4.3.2 PdCo/CNT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的研究 | 第77-81页 |
4.3.3 PdCoNi/CNT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的研究 | 第81-85页 |
4.3.4 三种催化剂氧还原性能的比较 | 第85-86页 |
4.3.5 CNT表面化学性质与NaI对PdNi/CNT催化剂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质的影响 | 第86-88页 |
4.3.6 合金比例和溶剂热时间对PdNi/CNT催化剂氧还原性质的影响 | 第88-91页 |
4.3.7 合金比例和溶剂热温度对PdCo/CNT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质的影响 | 第91-93页 |
4.3.8 机理研究 | 第93-100页 |
4.3.9 CNT负载Pd合金催化剂乙醇电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100-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五、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5.1 总结 | 第102-103页 |
5.2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1-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