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脆弱性分析及其规划学意义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城市安全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脆弱性”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路径设计 | 第16-17页 |
2 对大城市脆弱性的基本认识 | 第17-24页 |
·脆弱性的内涵 | 第17页 |
·大城市脆弱的研究视角 | 第17-18页 |
·大城市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结构性因素 | 第18-19页 |
·胁迫因素 | 第19-20页 |
·大城市脆弱性机理 | 第20页 |
·大城市脆弱性的界定 | 第20页 |
·大城市脆弱性评价 | 第20-24页 |
·评价方法与模型 | 第20-21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1-22页 |
·脆弱度计算 | 第22-24页 |
3 我国主要大城市脆弱性分析 | 第24-30页 |
·研究对象、数据采集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数据采集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评价结果及其特征分析 | 第25-28页 |
·位序和等级 | 第26页 |
·类型 | 第26-27页 |
·空间特征 | 第27-28页 |
·评价结果的成因分析 | 第28-30页 |
4 脆弱性分析的城市规划学意义 | 第30-33页 |
·规划的基点:城市安全 | 第30页 |
·大城市规划的新依据:脆弱性评估 | 第30页 |
·城市规模、密度和形态三位一体 | 第30-31页 |
·做好城市安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 | 第31页 |
·增强城市突发事件的综合应对能力 | 第31-33页 |
5 结语 | 第33-35页 |
·主要结论 | 第33页 |
·创新之处 | 第33页 |
·不足之处和遗留的问题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