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制度的立法构成与实践回应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8-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2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概述 | 第14-20页 |
第一节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概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背景与立法沿革 | 第15-16页 |
一、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背景 | 第15页 |
二、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立法沿革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与相关侵权行为的比较 | 第16-20页 |
一、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与共同侵权行为的比较 | 第16-18页 |
二、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与共同危险行为的比较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立法构成 | 第20-43页 |
第一节 国外立法例考察 | 第20-25页 |
一、大陆法系立法例 | 第20-22页 |
二、英美法系立法例 | 第22-24页 |
三、评析与启示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类型分析 | 第25-28页 |
一、《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划分标准 | 第25-26页 |
二、《侵权责任法》的划分标准 | 第26-27页 |
三、其他分类标准 | 第27页 |
四、分析与总结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侵权责任法》第11条的立法构成 | 第28-36页 |
一、构成要件 | 第28-29页 |
二、责任承担模式 | 第29-31页 |
三、对《侵权责任法》第11条的评析 | 第31-36页 |
第四节 《侵权责任法》第12条的立法构成 | 第36-43页 |
一、构成要件 | 第36-37页 |
二、责任承担模式 | 第37-40页 |
三、对《侵权责任法》第12条的评析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实践回应 | 第43-50页 |
第一节 《侵权责任法》第11条的实践回应 | 第43-46页 |
一、主观方面的判断难度 | 第43-44页 |
二、“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判断难度 | 第44-46页 |
第二节 《侵权责任法》第12条的实践回应 | 第46-50页 |
一、易与其他多数人侵权形态混淆 | 第46-48页 |
二、最终责任份额的确定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立法不足及完善建议 | 第50-54页 |
第一节 问题总结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完善建议 | 第51-54页 |
一、明确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概念和要件 | 第51页 |
二、完善连带责任的中间责任和内部责任分担规则 | 第51-52页 |
三、明确按份责任的最终责任份额确定方式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