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整合碳排放评价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9页
    1.1 研究缘起第10-14页
        1.1.1 气候候危机第10-12页
        1.1.2 减排排承诺第12-13页
        1.1.3 问题题的提出第13-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23页
        1.2.1 国外外研究现状状第14-18页
        1.2.2 国内内研究现状状第18-22页
        1.2.3 文献献综述第22-23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页
        1.3.1 研究究目的第23页
        1.3.2 研究究意义第23页
    1.4 概念界定第23-26页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架第26-29页
        1.5.1 研究究方法第26-27页
        1.5.2 研究究内容与框框架第27-29页
第二章 国内外典型型低碳建筑筑评价体系研研究第29-97页
    2.1 《可持续住宅法案》》第29-43页
        2.1.1 评价价指标及分分值构成第30-39页
        2.1.2 权重重系统第39-40页
        2.1.3 评价价流程第40-42页
        2.1.4 评价价结果第42页
        2.1.5 CSHH 的启示第42-43页
    2.2 《可持续建筑认证标标准》第43-55页
        2.2.1 评价价指标及分分值构成第45-49页
        2.2.2 权重重系统第49-51页
        2.2.3 评价价流程第51-54页
        2.2.4 评价价结果第54页
        2.2.5 DGNNB 的启示示第54-55页
    2.3 《建筑物综合环境性性能评价体体系》第55-76页
        2.3.1 评价价指标及分分值构成第58-60页
        2.3.2 LCCCO2评价第60-70页
        2.3.3 权重重系统第70-71页
        2.3.4 评价价流程第71-72页
        2.3.5 评价价结果第72-75页
        2.3.6 CASSBEE 的启示第75-76页
    2.4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区技术评估估手册》第76-82页
        2.4.1 评价价指标及分分值构成第77-80页
        2.4.2 权重重系统第80页
        2.4.3 评估估流程第80-81页
        2.4.4 评价价结果第81-82页
        2.4.5 现存存问题第82页
    2.5 重庆市《低碳建筑评评价标准》第82-89页
        2.5.1 评价价指标及分分值构成第83-86页
        2.5.2 评估估流程第86-87页
        2.5.3 评价价结果第87-88页
        2.5.4 现存存问题第88-89页
    2.6 《万通低碳建筑标准准》第89-92页
        2.6.1 评价价指标及分分值构成第89-91页
        2.6.2 权重重系统第91页
        2.6.3 评价价结果第91-92页
        2.6.4 现存存问题第92页
    2.7 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综综合比较第92-96页
        2.7.1 研发发机构、评评价对象及评评价工具层层面比较第93页
        2.7.2 低碳碳评价指标标层面比较第93-94页
        2.7.3 打分分体系、权权重系统和评评价结果层层面比较第94-95页
        2.7.4 问题题综述第95-96页
    2.8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三章 建筑碳足迹迹核算方法法第97-142页
    3.1 碳足迹概念第97-99页
    3.2 碳足迹分类第99-100页
    3.3 碳足迹核算方法第100-109页
        3.3.1 生命命周期评价价第100-105页
        3.3.2 过程程生命周期期评价法第105页
        3.3.3 经济济投入产出出生命周期评评价法第105-106页
        3.3.4 PLCCA 法和 EIIO-LCA 法对对比分析第106-109页
    3.4 碳足迹核算标准第109-119页
        3.4.1 PASS2050第110-113页
        3.4.2 温室室气体议定定书第113-115页
        3.4.3 温室室气体计算算与验证第115-116页
        3.4.4 2006 年 IPCC国家温室气气体清单指南第116-119页
    3.5 建筑碳足迹核算方法法与标准的应用选取第119-121页
    3.6 建筑碳足迹核算第121-140页
        3.6.1 建筑筑碳足迹 LLCA 框架构构建第121-128页
        3.6.2 排放放因子选取取第128-131页
        3.6.3 时间间加权系数数确定第131-133页
        3.6.4 建筑筑生命周期期碳排放核算算模型构建建第133-140页
    3.7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四章 指标基准第142-155页
    4.1 建筑指标基准与基准准线第142-143页
    4.2 基准线确定方法第143-153页
        4.2.1 以法法规标准作作为指标基准准线第143页
        4.2.2 以建建筑模拟性性能作为指标标基准线第143-148页
        4.2.3 以建建筑实测性性能作为指标标基准线第148-153页
    4.3 基于建筑碳排放评价价指标项的基准比较第153页
    4.4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第五章 权重系统第155-174页
    5.1 权重的形式第155-156页
    5.2 赋权方法第156-160页
        5.2.1 专家家咨询法第157页
        5.2.2 层次次分析法第157-160页
    5.3 赋权实例第160-173页
        5.3.1 隐含含权重的确确定——以LEED 为例例第160-170页
        5.3.2 独立立权重的确确定——以SBTool 为例例第170-173页
    5.4 本章小结第173-174页
第六章 综合评价体体系理论模模型第174-193页
    6.1 综合评价体系基本特特征及理论论模型第174-175页
    6.2 评价体系框架的系统统规则第175-176页
    6.3 评价体系框架的系统统要素第176-183页
        6.3.1 指标标集第176-178页
        6.3.2 数学学模型第178-181页
        6.3.3 相关关要素第181-183页
    6.4 评价工具的系统开发发第183-192页
        6.4.1 按建建筑生命周周期阶段开发发评价工具具第183-190页
        6.4.2 按地地域范围开开发第190-191页
        6.4.3 按建建筑类型开开发第191-192页
    6.5 本章小结第192-193页
第七章 整合碳排放放评价的中中国绿色建筑筑评价体系系框架构建第193-233页
    7.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准》2006 版第193-204页
        7.1.1 评价价体系介绍绍第196-198页
        7.1.2 现存存问题第198-199页
        7.1.3 《绿绿色建筑评评价标准》征征求意见稿稿(2013)第199-204页
    7.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准》性能优优化版第204-205页
    7.3 框架构建及工具开发发第205-227页
        7.3.1 指标标集第206-210页
        7.3.2 数学学模型第210-211页
        7.3.3 指标标基准第211-214页
        7.3.4 权重重研究第214-221页
        7.3.5 评级级基准第221-223页
        7.3.6 评价价结果与表表达第223-225页
        7.3.7 评价价软件开发发第225-227页
    7.4 实证研究第227-231页
        7.4.1 评价价流程第227-228页
        7.4.2 天津津大学 18995 建筑创意意大厦第228-231页
    7.5 本章小结第231-233页
第八章 结语与展望望第233-237页
    8.1 论文工作总结第233-234页
    8.2 创新点第234-235页
    8.3 后续工作展望第235-237页
附录 A第237-249页
附录 B第249-252页
参考文献第252-26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61-262页
致谢第262-263页

论文共2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静电纺丝中形貌控制及其应用
下一篇: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抑制性能优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