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13-23页 |
1.1 甘蔗黑穗病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1.1 甘蔗黑穗病的发生历史 | 第13-14页 |
1.1.2 甘蔗黑穗病病原菌分子多样性研究 | 第14-15页 |
1.1.3 甘蔗品种对黑穗病的抗性鉴定 | 第15-16页 |
1.1.4 甘蔗黑穗病的早期诊断 | 第16页 |
1.1.5 甘蔗黑穗病的防治研究 | 第16-17页 |
1.1.6 甘蔗对黑穗病菌的形态和细胞学抗性 | 第17-18页 |
1.1.7 甘蔗对黑穗病菌病原菌的生理及生化抗性 | 第18-19页 |
1.1.8 甘蔗对黑穗病的分子水平抗性 | 第19-20页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2页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黑穗病菌胁迫对甘蔗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23-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材料处理 | 第23-24页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4页 |
2.2.1 叶片光合作用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2.2 叶片叶绿素荧光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2.4.1 黑穗病菌侵染对甘蔗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2 黑穗病菌侵染对甘蔗幼苗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25页 |
2.4.3 黑穗病菌侵染对甘蔗幼苗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4 黑穗病菌侵染对甘蔗幼苗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26页 |
2.4.5 黑穗病菌侵染对甘蔗幼苗叶片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6 黑穗病菌侵染对甘蔗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27-32页 |
2.5 讨论与结论 | 第32-35页 |
3 黑穗病菌侵染初期对甘蔗幼苗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第35-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3.1.2 材料处理及采样 | 第35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3.1.4 主要生化试剂 | 第36页 |
3.1.5 溶液的配置 | 第36-37页 |
3.1.6 样品总DNA的提取 | 第37页 |
3.1.7 试验样品的PCR鉴定 | 第37页 |
3.1.8 蛋白质的提取 | 第37-38页 |
3.1.9 蛋白的溶解及其含量测定 | 第38页 |
3.1.10 双向凝胶电泳 | 第38-40页 |
3.1.11 凝胶染色 | 第40页 |
3.1.12 图像扫描与分析 | 第40页 |
3.1.13 差异蛋白质点质谱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0-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3.2.1 试验材料的PCR鉴定 | 第41-42页 |
3.2.2 试验材料总蛋白SDS-PAGE | 第42页 |
3.2.3 甘蔗幼苗在黑穗病菌侵染初期蛋白质的2-DE分析 | 第42-43页 |
3.2.4 差异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 | 第43-46页 |
3.3 讨论 | 第46-50页 |
3.3.1 试验材料的PCR鉴定 | 第46页 |
3.3.2 鉴定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第46-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4 黑穗病菌诱导的甘蔗幼苗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 第51-7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61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4.1.2 材料处理及采样 | 第51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4.1.4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4.1.5 样品总DNA的提取及PCR鉴定 | 第51页 |
4.1.6 样品总RNA的提取 | 第51-52页 |
4.1.7 双链cDNA的合成 | 第52-55页 |
4.1.8 抑制消减文库构建 | 第55-6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2页 |
4.2.1 总RNA提取 | 第61-62页 |
4.2.2 双链cDNA的合成 | 第62-64页 |
4.2.3 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 | 第64-72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72-77页 |
4.3.1 SSH技术的优越性 | 第72页 |
4.3.2 正向SSH文库构建质量分析 | 第72页 |
4.3.3 EST的功能分析 | 第72-77页 |
5 与黑穗病菌胁迫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 第77-10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1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77页 |
5.1.2 材料处理及采样 | 第77页 |
5.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7页 |
5.1.4 样品总DNA的提取及PCR鉴定 | 第77页 |
5.1.5 样品总RNA的提取 | 第77页 |
5.1.6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77-78页 |
5.1.7 基因全长的克隆 | 第78-80页 |
5.1.8 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 第80页 |
5.1.9 基因表达分析 | 第80-8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1-101页 |
5.2.1 甘蔗总RNA的提取 | 第81-82页 |
5.2.2 黑穗病菌胁迫相关基因全长的克隆和分析 | 第82-101页 |
5.3 讨论 | 第101-108页 |
5.3.1 甘蔗ScPAL基因 | 第101-103页 |
5.3.2 甘蔗ScSAM基因 | 第103-105页 |
5.3.3 甘蔗ScNudix基因 | 第105-106页 |
5.3.4 甘蔗ScXTH基因 | 第106-108页 |
6 结论 | 第108-11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8-109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6.3 后续研究计划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3页 |
附录A | 第133-139页 |
附录B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