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1-39页 |
1.1 燃煤与污染物减排 | 第11-13页 |
1.2 细颗粒物PM_(2.5)的形成及排放法规 | 第13-16页 |
1.3 钠在煤中的存在及特性 | 第16-20页 |
1.4 煤焦的物化结构及反应性 | 第20-27页 |
1.5 燃煤PM_(2.5)的炉内控制 | 第27-34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4-39页 |
2 煤中钠对焦形成及反应性的影响 | 第39-73页 |
2.1 引言 | 第39-41页 |
2.2 焦样制备及表征 | 第41-47页 |
2.3 焦产率及煤的挥发率 | 第47-51页 |
2.4 焦的物理孔隙结构 | 第51-56页 |
2.5 焦的碳微晶结构 | 第56-61页 |
2.6 焦中钠的析出特性 | 第61-64页 |
2.7 焦的反应性 | 第64-70页 |
2.8 煤中钠的存在对焦反应性的影响途径 | 第70-71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3 钠与高岭土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73-89页 |
3.1 引言 | 第73-74页 |
3.2 钠盐与高岭土的混合及热处理 | 第74-77页 |
3.3 钠向钠铝硅酸盐的转化 | 第77-81页 |
3.4 矿物的熔融与聚合 | 第81-84页 |
3.5 矿物的BET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布 | 第84-86页 |
3.6 高岭土与钠的相互作用对燃煤PM_(2.5)形成的可能影响 | 第86-8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4 煤中钠的赋存形态对细颗粒物PM_(2.5)形成及控制的影响 | 第89-116页 |
4.1 引言 | 第89-92页 |
4.2 煤样制备及颗粒物采集 | 第92-95页 |
4.3 添加剂自身的PM_(2.5)生成量比较 | 第95-96页 |
4.4 钠铝硅酸盐对燃煤PM_(2.5)的控制作用 | 第96-100页 |
4.5 钠的赋存形态对燃煤PM_(2.5)形成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4.6 钠的赋存形态对高岭土控制燃煤PM_(2.5)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4.7 气氛对燃煤PM_(2.5)形成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8 气氛对高岭土控制燃煤PM_(2.5)的影响 | 第106-110页 |
4.9 高岭土控制燃煤PM_(2.5)的机理 | 第110-115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5 全文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116-11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16-117页 |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4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34-136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36-137页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7-138页 |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