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方正断陷断裂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创新点摘要第9-12页
前言第12-20页
    0.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0.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0.2.1 走滑断层基本特征第13-14页
        0.2.2 拉分盆地几何特征第14-17页
        0.2.3 转换伸展型拉分盆地与纯走滑拉分盆地断裂特征的差异第17-18页
    0.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关键内容第18-19页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9-20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0-34页
    1.1 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背景第21-23页
    1.2 郯庐断裂构造演化特征第23-25页
    1.3 依舒地堑构造特征第25-27页
    1.4 方正断陷地质特征及勘探成果第27-34页
        1.4.1 构造单元划分第27-29页
        1.4.2 地层分布特征第29-31页
        1.4.3 盆地性质与成盆模式第31-32页
        1.4.4 勘探现状第32-34页
第二章 方正断陷断裂发育及演化特征第34-56页
    2.1 断裂几何学特征第34-36页
    2.2 各级别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样式第36-41页
        2.2.1 一级断裂发育特征第37-38页
        2.2.2 二级断裂发育特征第38-39页
        2.2.3 三级断裂发育特征第39-40页
        2.2.4 四、五级断裂发育特征第40-41页
    2.3 断裂在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变形特征第41-53页
        2.3.1 初始裂陷期(K1)第41-45页
        2.3.2 强烈裂陷阶段(E_(1+2)X+W~E_2D)第45-48页
        2.3.3 断凹转换阶段(E_3B)第48-52页
        2.3.4 断陷萎缩阶段(N-Q)第52-53页
    2.4 断裂系统划分第53-56页
第三章 方正断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第56-78页
    3.1 烃源岩分布及生烃潜力评价第56-59页
    3.2 储集条件第59-61页
    3.3 盖层发育特征第61-63页
    3.4 油气源对比第63-68页
        3.4.1 油源对比第63-65页
        3.4.2 气源分析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第65-68页
    3.5 方正断陷含油气系统划分第68-71页
        3.5.1 关键时刻确定第68-69页
        3.5.2 方正断陷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划分第69-71页
    3.6 东、西含油气系统油气分布规律第71-78页
        3.6.1 西部含油气系统油水分布规律第73-76页
        3.6.2 东部含油气油气分布规律第76-78页
第四章 断裂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第78-97页
    4.1 初始裂陷时期一级断裂释放型弯曲段控制盆地初始形成第78-79页
    4.2 强烈裂陷期一、二级断裂转换伸展控制源岩分布第79-80页
    4.3 断坳转换期二级断裂活动地层快速沉降促进烃源岩熟化第80-81页
    4.4 断坳转换末期不同类型断裂控制含油气系统差异聚集第81-94页
        4.4.1 五级反向断层为西部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提供遮挡条件第82-86页
        4.4.2 四级走滑断层及端部破碎带控制东部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第86-94页
    4.5 断裂控藏模式及有利目标预测第94-97页
结论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4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详细摘要第117-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原位细胞电化学检测方法及对氯酚类污染物的毒性测定研究
下一篇:音频大地电磁法在滇东北大关悦乐铅锌矿压隐伏矿预测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