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碳和硅)及其化合物论文--硅Si论文

硅和过渡金属硼化物新结构及性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30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硅的同素异形体第10-21页
        1.2.1 已知相的种类第11-14页
        1.2.2 各种硅结构的电子性质第14-17页
        1.2.3 硅的理论研究进展第17-21页
    1.3 过渡金属硼化物研究进展第21-30页
        1.3.1 OsB_2的理论和实验进展第22-23页
        1.3.2 ReB_2的理论和实验进展第23-25页
        1.3.3 WB_4的理论和实验进展第25-27页
        1.3.4 FeB_4的理论和实验进展第27-28页
        1.3.5 已知过渡金属硼化物的总结和启发第28-30页
第2章 硅的新型直接带隙同素异形体第30-42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计算方法第31页
    2.3 晶体结构和稳定性第31-39页
    2.4 电子性质第39页
    2.5 光学性质第39-40页
    2.6 可能的合成途径第40-41页
    2.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宽带隙的笼型硅的同素异形体第42-50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计算方法第43页
    3.3 结构和稳定性第43-45页
    3.4 电子性质第45-48页
    3.5 可能的合成路径第48-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RHB 的新型高压相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第50-60页
    4.1 引言第50-51页
    4.2 计算方法第51页
    4.3 结构的确定与稳定性的判定第51-54页
    4.4 电子性质第54-55页
    4.5 不可压缩性,韧性和硬度第55-57页
    4.6 相变路径第57-59页
    4.7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新型铁硼化合物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第60-84页
    5.1 超硬的 FEB_4半导体高压相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第60-69页
        5.1.1 计算方法第61页
        5.1.2 晶体结构的确定和稳定性的判定第61-65页
        5.1.3 相变机制第65-66页
        5.1.4 电子性质第66-67页
        5.1.5 机械性质第67-69页
    5.2 新型 FEB_4相的实验合成第69-78页
        5.2.1 试验方法第70-71页
        5.2.2 实验合成和晶体结构的确定第71-75页
        5.2.3 硬度和输运性能的测量第75-78页
    5.3 其他铁硼化合物的实验合成第78-82页
        5.3.1 实验方法第78-79页
        5.3.2 新型铁硼未知相的结果分析第79-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结论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99-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作者简介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高稳定性核壳材料的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研究
下一篇:各向异性尺度不变性量化模型与应用--以云南个旧矿区锡—铜地球化学异常提取与定量分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