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四子的“诚”论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 对《中庸》中诚的研究 | 第12-14页 |
2. 对理学家诚论的研究 | 第14-15页 |
3. 其他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理学产生以前的诚论 | 第19-49页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诚论 | 第19-27页 |
1. 前诸子时代的诚论 | 第19-22页 |
2. 诸子的诚论 | 第22-27页 |
第二节 《大学》与《中庸》的诚论 | 第27-40页 |
1. 道与诚 | 第29-34页 |
2. 由内圣开外王 | 第34-38页 |
3. 神秘主义问题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汉宋之间的诚论 | 第40-47页 |
1. 董仲舒对诚的“深察” | 第40-42页 |
2. 经学家的解释 | 第42-44页 |
3. 理学的前奏 | 第44-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二章 周敦颐的诚论 | 第49-87页 |
第一节 本体论 | 第49-55页 |
1. 无极与太极 | 第49-52页 |
2. 《易》与诚 | 第52-55页 |
第二节 心性论 | 第55-66页 |
1. 性的善恶与人极 | 第55-58页 |
2. 立人极而为圣人 | 第58-63页 |
3. 诚与复性 | 第63-66页 |
第三节 境界论 | 第66-73页 |
1. 动静相即 | 第66-69页 |
2. 由动入静与由静入动 | 第69-73页 |
第四节 政教论 | 第73-86页 |
1. 人极与人伦 | 第73-76页 |
2. 政治上的实现 | 第76-81页 |
3. 以诚为依据的刑罚观 | 第81-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三章 张载的诚论 | 第87-134页 |
第一节 本体论 | 第87-94页 |
1. 太虚与诚 | 第87-90页 |
2. 批判佛老之虚妄 | 第90-94页 |
第二节 心性论 | 第94-107页 |
1. 心性的来源 | 第95-98页 |
2. 尽心而尽性 | 第98-101页 |
3. 与天合德 | 第101-107页 |
第三节 境界论 | 第107-114页 |
1. 体物不遗 | 第107-110页 |
2. 诚知与神化 | 第110-114页 |
第四节 政教论 | 第114-133页 |
1. 礼的来源 | 第114-120页 |
2. 自立于礼 | 第120-123页 |
3. 礼的统一性 | 第123-133页 |
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四章 二程的诚论 | 第134-183页 |
第一节 本体论 | 第134-141页 |
1. 理与诚 | 第134-138页 |
2. 诚论的展开 | 第138-141页 |
第二节 心性论 | 第141-160页 |
1. 性命之源 | 第142-148页 |
2. 诚而不动心 | 第148-153页 |
3. 敬的工夫 | 第153-160页 |
第三节 境界论 | 第160-170页 |
1. 与物同体之仁 | 第160-166页 |
2. 格物而诚 | 第166-170页 |
第四节 政教论 | 第170-182页 |
1. 复尧舜之治 | 第171-172页 |
2. 格君心之非 | 第172-180页 |
3. 以诚治天下 | 第180-182页 |
小结 | 第182-183页 |
第五章 余论 | 第183-196页 |
第一节 四子诚论的特点 | 第183-186页 |
第二节 四子之后的诚论 | 第186-194页 |
1. 理学派的诚论 | 第186-190页 |
2. 心学派的诚论 | 第190-194页 |
小结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203-204页 |
致谢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