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黄河楼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缘起和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项目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1.3.1 古风建筑 | 第11-12页 |
1.3.2 楼阁式建筑 | 第12页 |
1.3.3 景观楼阁建筑 | 第12-13页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3-14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2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4页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古风景观楼阁建筑设计概述 | 第18-61页 |
2.1 建造缘由解析研究 | 第18-22页 |
2.1.1 历史与文化 | 第18-20页 |
2.1.2 风景环境 | 第20-22页 |
2.2 规划设计解析研究 | 第22-38页 |
2.2.1 选址规律解析 | 第23-25页 |
2.2.2 总体风景格局解析 | 第25-33页 |
2.2.3 景区建筑群体布局解析 | 第33-38页 |
2.3 楼阁主体形设计解析研究 | 第38-52页 |
2.3.1 传统楼阁形式的演变 | 第38-40页 |
2.3.2 形象设计的传承创新手法 | 第40-43页 |
2.3.3 传承和创新中的细节 | 第43-49页 |
2.3.4 主体楼阁体量尺度解析研究 | 第49-52页 |
2.4 建筑技术研究 | 第52-59页 |
2.4.1 承重结构与内部空间 | 第52-56页 |
2.4.2 细部构造及材料运用 | 第56-59页 |
2.5 小结 | 第59-61页 |
3 兰州黄河楼的城市设计研究 | 第61-83页 |
3.1 建造缘由 | 第61页 |
3.2 规划条件分析研究 | 第61-67页 |
3.2.1 历史地域环境分析研究 | 第62-64页 |
3.2.2 当代城市规划分析研究 | 第64-65页 |
3.2.3 项目的选址 | 第65-67页 |
3.3 建筑特征提取研究 | 第67-71页 |
3.3.1 楼阁与城墙空间 | 第67-70页 |
3.3.2 高台建筑 | 第70-71页 |
3.3.3 文脉研究——“意境” | 第71页 |
3.4 建筑群体形象生成研究 | 第71-82页 |
3.4.1 区域环境分析 | 第71-73页 |
3.4.2 用地分析 | 第73-77页 |
3.4.3 建筑意象组合设计 | 第77-80页 |
3.4.4 建筑体量设计 | 第80-82页 |
3.5 小结 | 第82-83页 |
4 兰州黄河楼的建筑设计研究 | 第83-114页 |
4.1 建筑群体设计研究 | 第83-102页 |
4.1.1 景区整体布局对比研究 | 第83-85页 |
4.1.2 裙楼形式设计研究 | 第85-96页 |
4.1.3 细部设计及材料运用研究 | 第96-102页 |
4.2 功能排布设计研究 | 第102-107页 |
4.2.1 裙楼部分 | 第102-104页 |
4.2.2 主体楼阁部分 | 第104-107页 |
4.3 流线设计研究 | 第107-112页 |
4.3.1 车行流线 | 第107-109页 |
4.3.2 人行流线 | 第109-112页 |
4.4 小结 | 第112-114页 |
5 楼阁的风貌及形式设计研究 | 第114-142页 |
5.1 风貌选取研究 | 第114-115页 |
5.2 主体楼阁的形式设计研究 | 第115-134页 |
5.2.1 平面、剖面和体形 | 第116-120页 |
5.2.2 结构选型 | 第120-122页 |
5.2.3 楼身样式 | 第122-129页 |
5.2.4 屋顶和腰檐形式 | 第129-132页 |
5.2.5 设计过程中的方案对比研究 | 第132-134页 |
5.3 辅助楼阁的形式设计研究 | 第134-135页 |
5.4 楼阁的古典意象传承研究 | 第135-140页 |
5.4.1 屋顶形式的传承 | 第135-137页 |
5.4.2 “叠涩-斗拱”系统的创新 | 第137-140页 |
5.5 小结 | 第140-142页 |
6 建筑设计总体效果图 | 第142-144页 |
7 结论 | 第144-147页 |
7.1 论文研究内容的总结 | 第144-145页 |
7.2 古风景观楼阁建筑的回顾与展望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1页 |
图表目录 | 第151-15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