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堆垛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堆垛机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堆垛机的技术现状 | 第14-19页 |
·堆垛机的分类 | 第14-16页 |
·堆垛机的国内外状况 | 第16-19页 |
·堆垛机的驱动 | 第19页 |
·堆垛机的发展趋势 | 第19页 |
·参数化 CAD 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9-21页 |
·参数化 CAD 系统国外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参数化 CAD 系统国内发展状况 | 第21页 |
·起重机设计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起重机设计国外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起重机设计国内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堆垛机快速设计的关键技术 | 第24-39页 |
·SolidWorks 二次开发概述 | 第24-27页 |
·SolidWorks 简介 | 第24-25页 |
·SolidWorks 二次开发 | 第25-27页 |
·Access 数据库技术 | 第27-29页 |
·开发工具 VB6.0 | 第29-31页 |
·VB 简介 | 第29-30页 |
·VB 的数据库技术 | 第30-31页 |
·参数化设计 | 第31-33页 |
·参数化设计定义 | 第31页 |
·参数化设计方法 | 第31-33页 |
·并行设计 | 第33-34页 |
·产品族设计 | 第34-36页 |
·基于可调节变量的产品族设计 | 第35页 |
·基于模块化的产品族设计 | 第35-36页 |
·产品配置设计 | 第36-37页 |
·产品配置设计的基本概念 | 第36页 |
·产品配置的方法 | 第36-37页 |
·借用件技术 | 第37-39页 |
·借用件选用的一般要求 | 第37页 |
·借用件管理注意事项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堆垛机模块化设计 | 第39-48页 |
·模块化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39-40页 |
·模块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 第40-41页 |
·模块与模块化的定义 | 第40页 |
·模块与模块化的意义 | 第40-41页 |
·模块化设计的支撑理论 | 第41页 |
·模块化设计的主要方式 | 第41-42页 |
·模块划分原则 | 第42-43页 |
·模块划分方法 | 第43-45页 |
·模块划分方法的研究 | 第43-44页 |
·堆垛机的模块划分 | 第44页 |
·堆垛机模块的建立 | 第44-45页 |
·堆垛机的模块接口 | 第45-46页 |
·模块接口的基本概念 | 第45页 |
·模块接口的设计 | 第45-46页 |
·模块化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堆垛机参数化三维模型的建立和工程图调整技术 | 第48-68页 |
·零件三维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零件和装配体模板的建立 | 第48-49页 |
·零件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结构固定件的建模 | 第49-51页 |
·标准件和系列件的建模 | 第51-52页 |
·装配体模型的建立 | 第52-59页 |
·自底而上与自顶向下的设计 | 第52-54页 |
·自底而上的设计 | 第53页 |
·自顶向下的设计 | 第53-54页 |
·装配体模型的建模方法 | 第54-59页 |
·工程图调整技术 | 第59-68页 |
·位置调整 | 第59-63页 |
·尺寸位置调整 | 第59-61页 |
·注解位置调整 | 第61-62页 |
·视图位置调整 | 第62-63页 |
·比例调整 | 第63-65页 |
·装配图明细表调整 | 第65-68页 |
第五章 堆垛机快速设计系统的实现 | 第68-74页 |
·系统欢迎界面 | 第68-69页 |
·系统主界面 | 第69-74页 |
·参考代号的选择 | 第69页 |
·存储路径的设定 | 第69页 |
·堆垛机快速设计 | 第69-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5页 |
·总结 | 第7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