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立意 | 第14-15页 |
引言 女性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 第15-19页 |
一、 西方与东方:异彩纷呈的中外女性电影 | 第15-16页 |
二、 古往与今来:嬗变发展的中国女性电影 | 第16-19页 |
第一章 成女性视角之美:李玉导演经历分析 | 第19-24页 |
第一节 女性视角及其文化特征 | 第19-20页 |
一、 女性视角的内涵诠释 | 第19-20页 |
二、 女性视角的文化特征 | 第20页 |
第二节 李玉女性视角形成路径 | 第20-24页 |
一、 童年的成长:女性视角萌发幼芽 | 第21-22页 |
二、 纪录片之旅:女性视角悄然绽放 | 第22-23页 |
三、 电影人之路:女性视角绚烂夺目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观社会现实之照:李玉电影的主题分析 | 第24-39页 |
第一节 《今年夏天》:观照同性情感,颠覆男权秩序 | 第24-26页 |
一、 同性恋话语:边缘情感与异质多元 | 第24-25页 |
二、 异类化情感:女权表达与男权颠覆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红颜》:关注“失贞”女性命运,书写母亲角色 | 第26-29页 |
一、 失贞女性:世俗的流放与出走的突围 | 第26-27页 |
二、 母亲角色:传统的泥潭与边缘的困顿 | 第27-29页 |
第三节 《迷失北京》:悲哀的铭写与现实的展示 | 第29-32页 |
一、 女性身体商品化的悲哀铭写 | 第30-31页 |
二、 男权社会现实性的展示 | 第31-32页 |
第四节 《观音山》:言说残酷青春,映现迷失人生 | 第32-35页 |
一、 表象:残酷凛冽的青春物语 | 第32-34页 |
二、 本质:迷失人生的信仰找寻 | 第34-35页 |
第五节 《二次曝光》:心理二次曝光与道德二次显影 | 第35-39页 |
一、 曝光:精神创伤的二次自愈 | 第35-37页 |
二、 显影:道德沦丧的二次焦虑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写斑驳生活之实:李玉电影的叙事分析 | 第39-65页 |
第一节 女权化角度:彰显澄明的女性意识 | 第39-49页 |
一、 声音叙述:反叛性的女性叙述 | 第40-43页 |
二、 视角叙述:被凝视的传统颠覆 | 第43-49页 |
第二节 真切化空间:映射旖旎的灰暗现实 | 第49-61页 |
一、 写实性地理:都市与小城中的现实存在 | 第49-53页 |
二、 写意性居室:女性自我空间的现实困境 | 第53-61页 |
第三节 纪实性风格:品尝现实的生活真味 | 第61-65页 |
一、 反戏剧叙事:构筑自然开放的生活流程 | 第61-62页 |
二、 长镜头影像:记录自然朴实的生活质感 | 第62-65页 |
第四章 映阴柔情感之像:李玉电影的视听分析 | 第65-87页 |
第一节 符号化的意象:喻指女性的纷繁状态 | 第65-77页 |
一、 水:灵动与困顿的女性情感 | 第66-68页 |
二、 鱼:自由与焦虑的女性爱情 | 第68-71页 |
三、 镜子:女性自我认知与幻觉的通道 | 第71-75页 |
四、 苹果:女性独自承受过与错的恶果 | 第75-77页 |
第二节 象征性图谱:描摹女性的内心世界 | 第77-81页 |
一、 斑斓的色彩:调配温婉的女性情愫 | 第77-79页 |
二、 非修饰光效:映射无华的女性心神 | 第79-80页 |
三、 迷离的虚化:捕捉迷茫的女性心理 | 第80-81页 |
第三节 情绪化乐章:烘托人物的精神心理 | 第81-87页 |
一、 方言:增强乡土情感 | 第81-82页 |
二、 音乐:渲染人物情绪 | 第82-86页 |
三、 音响:刻画人物心理 | 第86-87页 |
第五章 走文艺电影之路:李玉的电影观念分析 | 第87-97页 |
第一节 电影观念的坚守与流变 | 第88-92页 |
一、 执着的坚守:“不放弃表达比什么都重要” | 第88-89页 |
二、 积极的流变:“电影从来不是自斟自饮的一杯酒” | 第89-92页 |
第二节 文艺电影的生存与发展 | 第92-97页 |
一、 导演思维:商业性的平衡与融合 | 第92-94页 |
二、 营销策略:市场性的运作与宣传 | 第94-95页 |
三、 体制变革:政府性的突破与扶持 | 第95-97页 |
结语 中国女性电影的价值与期待 | 第97-100页 |
一、 中国女性电影的问题映射 | 第97-99页 |
二、 中国女性电影的未来期待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艺术作品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