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综述一 中医学对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第12-17页 |
1 历代中医学对DLASO的研究概况 | 第12页 |
1.1 病名及探讨 | 第12页 |
1.2 古代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12页 |
2 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2.1 现代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12-14页 |
3 中医学对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 | 第14-16页 |
3.1 历代中医治疗法 | 第14页 |
3.2 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探讨 | 第14-15页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15-16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16-17页 |
综述二 西医学对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和治疗概况 | 第17-26页 |
1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症西医病名的由来 | 第17-18页 |
2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症的流行病学 | 第18-19页 |
3 发病特点 | 第19-20页 |
3.1 大血管病变 | 第19页 |
3.2 微血管病变 | 第19页 |
3.3 神经功能障碍 | 第19页 |
3.4 感染 | 第19-20页 |
4 发病机制 | 第20-21页 |
4.1 生长因子 | 第20页 |
4.2 脂质类物质代谢紊乱 | 第20页 |
4.3 持续高血压水平 | 第20页 |
4.4 内皮细胞和凝血机制异常 | 第20-21页 |
4.5 血小板功能失常 | 第21页 |
5 病理变化 | 第21页 |
6 危险因素 | 第21-22页 |
7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形式 | 第22页 |
8 检查 | 第22-23页 |
8.1 彩色多普勒检查 | 第22页 |
8.2 踝肱指数(ABI) | 第22页 |
8.3 节段性压力和脉搏体积描记 | 第22-23页 |
8.4 跨皮氧分压 | 第23页 |
8.5 血管造影 | 第23页 |
8.6 踏板功能检查 | 第23页 |
9 治疗 | 第23-26页 |
9.1 内科的治疗 | 第23-24页 |
9.2 外科治疗 | 第24-26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6-28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6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6-27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27-28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2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28-29页 |
2.2 观察指标 | 第29页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9-30页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 | 第31-38页 |
1 一般情况比较 | 第31-32页 |
2 临床疗效比较 | 第32-33页 |
3 主观症状比较 | 第33-34页 |
4 跛行指数、踝肱指数积分比较 | 第34-35页 |
5 微循环情况比较 | 第35-38页 |
讨论 | 第38-45页 |
1 中医学对夹脊穴治病机理的认识 | 第38-39页 |
1.1 名字的由来与发展 | 第38页 |
1.2 夹脊穴的治疗机理 | 第38-39页 |
2 现代医学对针刺夹脊穴治疗机理的研究 | 第39-40页 |
2.1 电针夹脊穴对微循环血流量影响的研究 | 第39-40页 |
3 电针夹脊穴治疗DLASO的研究基础 | 第40页 |
4 电针夹脊穴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 | 第40-41页 |
5 对微循环改善情况的分析 | 第41-45页 |
5.1 对温控血流的影响 | 第41-42页 |
5.2 对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影响 | 第42-43页 |
5.3 对红外热像图的影响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图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