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住宅理论的钢结构住宅设计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钢结构住宅套型设计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1.2 钢结构住宅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12-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4.1 国外 | 第17-19页 |
1.4.2 国内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开放住宅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23-33页 |
2.1 开放住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23-29页 |
2.2 支撑体(SAR)住宅 | 第29-30页 |
2.2.1 SAR理论 | 第29页 |
2.2.2 基本概念及方法 | 第29-30页 |
2.3 开放住宅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 第30-32页 |
2.3.1 家庭生命周期 | 第30页 |
2.3.2 居住需求的差异性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相关研究 | 第33-69页 |
3.1 钢结构住宅概述 | 第33-36页 |
3.1.1 钢结构住宅的内涵 | 第33-34页 |
3.1.2 钢结构住宅设计原则 | 第34-36页 |
3.1.3 装紀化安装 | 第36页 |
3.2 钢结构住宅的基本构成 | 第36-54页 |
3.2.1 结构体系 | 第36-40页 |
3.2.2 墙体体系 | 第40-51页 |
3.2.3 楼面、屋盖体系 | 第51-54页 |
3.3 结构体系的实态研究 | 第54-61页 |
3.3.1 结构体系对住宅高度的影响 | 第54-57页 |
3.3.2 柱网跨度的实态研究 | 第57-59页 |
3.3.3 承重构件尺寸的实态研究 | 第59-61页 |
3.4 抗侧力体系对套型设计的影响 | 第61-65页 |
3.4.1 钢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 第61-62页 |
3.4.2 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 第62-64页 |
3.4.3 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 第64-65页 |
3.5 结构体系对套型设计综合影响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四章 基于开放住宅的钢结构住宅设计策略 | 第69-97页 |
4.1 支撑体综合设计 | 第69-77页 |
4.1.1 集合住宅住栋的平面类型 | 第69-70页 |
4.1.2 抗侧力体系的合理布置 | 第70-73页 |
4.1.3 套型的模块化组合 | 第73-74页 |
4.1.4 具有适当自由度的柱网跨度 | 第74-77页 |
4.2 单元平面的灵活划分 | 第77-78页 |
4.3 套型设计策略 | 第78-82页 |
4.3.1 外形轮廓方整 | 第78-79页 |
4.3.2 套内空间连续 | 第79-80页 |
4.3.3 服务空间集中 | 第80-82页 |
4.4 区带理论指导下的套型可变性设计 | 第82-87页 |
4.4.1 区带理论 | 第82-83页 |
4.4.2 区带设计 | 第83-85页 |
4.4.3 区带组合 | 第85-87页 |
4.5 内装层面的技术措施 | 第87-95页 |
4.5.1 支撑体构件外凸的解决方式 | 第87-91页 |
4.5.2 管线与结构分离技术 | 第9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5.1 研究成果与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5.2 研究启示与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附录 | 第103-111页 |
索引 | 第111-11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7-12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