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1-12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2 文献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 2.1.1 传统古村落 | 第15页 |
| 2.1.2 物质文化遗产 | 第15页 |
|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5页 |
| 2.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页 |
|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 2.3.1 国外传统古村落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2.3.2 国内传统古村落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2.3.3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 2.4.2 政策过程理论 | 第20页 |
| 2.4.3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0-21页 |
| 2.4.4 动态保护理论 | 第21-22页 |
| 3 永安市传统古村落发展与沧海畲族村现况 | 第22-28页 |
| 3.1 永安市传统古村落发展现况 | 第22-23页 |
| 3.1.1 永安市社会经济现况 | 第22页 |
| 3.1.2 传统古村落现况 | 第22-23页 |
| 3.1.3 传统古村落的评价 | 第23页 |
| 3.2 沧海畲族村现况 | 第23-28页 |
| 3.2.1 沧海畲族村概述 | 第23页 |
| 3.2.2 沧海畲族村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 | 第23-24页 |
| 3.2.3 沧海畲族村历史格局 | 第24-25页 |
| 3.2.4 沧海畲族村传统建筑 | 第25-26页 |
| 3.2.5 沧海畲族村历史环境要素 | 第26-27页 |
| 3.2.6 沧海畲族村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4 永安市传统古村落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28-40页 |
| 4.1 永安市传统古村落综合评价指标框架构建 | 第28-35页 |
|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8-29页 |
| 4.1.2 评价体系框架构建及评价因子选取 | 第29-34页 |
| 4.1.3 评价体系框架 | 第34-35页 |
| 4.2 永安市传统古村落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38页 |
| 4.2.1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的说明与建立 | 第35-37页 |
| 4.2.2 构建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 第37-38页 |
| 4.3 永安市传统古村落综合评价体系问卷赋值及评分等级确定 | 第38-40页 |
| 5 沧海畲族村传统古村落综合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 第40-43页 |
| 5.1 沧海畲族村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现状评价 | 第40-42页 |
| 5.1.1 沧海畲族村传统古村落综合评价评分 | 第40-41页 |
| 5.1.2 沧海畲族村传统古村落综合评价分析 | 第41-42页 |
| 5.2 沧海畲族村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实证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6 对策与建议 | 第43-45页 |
| 6.1 文化传承与村落保障机制 | 第43-44页 |
| 6.2 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与原则 | 第44页 |
| 6.3 合理规划与设施建设 | 第44-45页 |
| 6.4 调动村民参与度和强化品牌宣传 | 第45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7.1 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46页 |
| 7.3 展望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录 | 第50-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