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境外旅游遭遇犯罪侵害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0-17页 |
1.2.1 旅游安全 | 第10-11页 |
1.2.2 国际旅游安全与犯罪侵害 | 第11-14页 |
1.2.3 国际旅游安全保障及应对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4 难点及创新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 全球风险社会理论 | 第21-22页 |
2.1.1 全球风险社会含义 | 第21页 |
2.1.2 全球风险社会中的国际旅游安全 | 第21-22页 |
2.2 全球治理理论 | 第22-24页 |
2.2.1 全球治理含义 | 第22-23页 |
2.2.2 全球治理模式 | 第23-24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3.1 理论假设 | 第24页 |
3.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3.3 资料收集及处理 | 第25-26页 |
第4章 中国公民境外旅游与犯罪侵害 | 第26-52页 |
4.1 中国公民境外旅游现状与安全处境 | 第26-31页 |
4.1.1 中国公民境外旅游现状 | 第26-29页 |
4.1.2 中国公民境外旅游安全处境 | 第29-31页 |
4.2 中国游客遭遇犯罪侵害表现 | 第31-52页 |
4.2.1 中国游客遭遇犯罪侵害类型 | 第31-38页 |
4.2.2 中国游客遭遇犯罪侵害特点 | 第38-52页 |
第5章 中国游客遭遇犯罪侵害原因分析 | 第52-64页 |
5.1 全球风险社会加大中国游客遭遇犯罪侵害风险 | 第54-57页 |
5.1.1 旅游全球化发展 | 第54页 |
5.1.2 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54页 |
5.1.3 国际政治环境恶化 | 第54-55页 |
5.1.4 国际恐怖主义威胁 | 第55-56页 |
5.1.5 国际移民问题 | 第56页 |
5.1.6 社会文化差异和冲突 | 第56-57页 |
5.2 目的地国社会治安状况 | 第57-58页 |
5.2.2 犯罪率 | 第57-58页 |
5.2.3 犯罪热点 | 第58页 |
5.3 目的地国经济发展状况 | 第58-59页 |
5.4 目的地国法律效力缺失 | 第59-60页 |
5.5 目的地国管理监控缺乏 | 第60-61页 |
5.6 旅游从业者职业素养偏低 | 第61页 |
5.7 中国游客自身因素 | 第61-62页 |
5.7.1 易于被侵害的弱势性 | 第61-62页 |
5.7.2 自身消费习惯 | 第62页 |
5.7.3 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 第62页 |
5.8 中国游客被去人格化 | 第62-64页 |
第6章 中国游客遭遇犯罪侵害应对 | 第64-77页 |
6.1 国际保护境外公民安全的成熟经验 | 第64-65页 |
6.1.1 美国 | 第64页 |
6.1.2 英国 | 第64-65页 |
6.1.3 日本 | 第65页 |
6.2 中国游客遭遇犯罪侵害的国内应对 | 第65-70页 |
6.2.1 政府层面 | 第65-68页 |
6.2.2 旅游企业层面 | 第68-69页 |
6.2.3 旅游者自身层面 | 第69-70页 |
6.3 中国游客遭遇犯罪侵害的国际应对 | 第70-73页 |
6.3.1 完善领事保护 | 第70页 |
6.3.2 重视外交保护 | 第70-71页 |
6.3.3 加强双边及多边合作 | 第71-73页 |
6.4 中国游客遭遇犯罪侵害的全球治理 | 第73-77页 |
6.4.1 主权国家间加强共同治理 | 第73-74页 |
6.4.2 联合国开展有限领域治理 | 第74-76页 |
6.4.3 国际组织丰富治理模式 | 第76-7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结论 | 第77页 |
7.2 不足及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附录A | 第89-10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