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清新风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清新”的范畴及其流变 | 第10-24页 |
一 “清”的内涵及流变 | 第10-15页 |
(一) 从自然之清到伦理之清 | 第10-12页 |
(二) 从伦理之清到才性之清 | 第12-14页 |
(三) 从才性之清到文艺之清 | 第14-15页 |
二 诗歌美学中的“清新” | 第15-19页 |
(一) 以“清”为尚的诗学审美追求 | 第15-16页 |
(二) “清”与“新”的关系 | 第16-17页 |
(三) 清新的美学内涵 | 第17-19页 |
三 杜甫诗学观中的“清新” | 第19-24页 |
(一) 杜甫诗学观中清新的内涵 | 第19-21页 |
(二) 杜甫“清新”诗学观的意义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杜甫对南朝诗人清新风格的接受 | 第24-40页 |
一 杜甫对谢灵运诗歌清新风格的接受 | 第24-29页 |
(一) 审美精神 | 第25-27页 |
(二) 山水景物的描写 | 第27-29页 |
二 杜甫对谢朓诗歌清新风格的接受 | 第29-31页 |
(一) 细腻传神的写景 | 第30-31页 |
(二) 细致生动的咏物 | 第31页 |
三 杜甫对阴铿、何逊诗歌清新风格的接受 | 第31-35页 |
(一) 写情造境的艺术 | 第32-34页 |
(二) 锤炼语句的精神 | 第34-35页 |
四 杜甫对庾信诗歌清新风格的接受 | 第35-40页 |
(一) 字法 | 第35-38页 |
(二) 句法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我吟杜诗清入骨”——杜诗中的清新 | 第40-52页 |
一 “清新”在杜诗不同时期中的体现 | 第40-43页 |
(一) 青年壮游和旅居长安时期 | 第40-42页 |
(二) 入蜀之后 | 第42-43页 |
二 杜甫诗歌清新风格的成因 | 第43-47页 |
(一) 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的心理 | 第43-45页 |
(二) 家庭出身和人生经历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三) 转益多师的诗学观 | 第47页 |
三 清新风格与杜诗整体风貌的关系 | 第47-52页 |
(一) 集大成的诗歌成就与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 第47-49页 |
(二) “清新”与“老成”的关系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