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1.2 永磁齿轮概述 | 第11-15页 |
1.2.1 永磁齿轮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2 永磁行星齿轮的发展及综述 | 第13-15页 |
1.3 磁力齿轮的传动类型和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电磁齿轮传动 | 第15-16页 |
1.3.2 永磁齿轮传动 | 第16-17页 |
1.3.3 混合励磁方式 | 第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永磁行星齿轮工作原理与仿真模型 | 第19-34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永磁行星齿轮的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2.2.1 原理分析和传动比 | 第19-20页 |
2.2.2 三种工作模式 | 第20-21页 |
2.3 各磁齿轮之间的转矩 | 第21-26页 |
2.3.1 行星轮和太阳轮间的转矩公式 | 第21-24页 |
2.3.2 行星轮和内齿圈间的转矩公式 | 第24-25页 |
2.3.3 永磁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转矩 | 第25-26页 |
2.4 永磁行星齿轮参数约束与分析 | 第26-30页 |
2.4.1 永磁行星齿轮的参数约束条件 | 第26-27页 |
2.4.2 传动系统磁齿轮的极对数分配 | 第27-30页 |
2.5 永磁行星齿轮参数设计和 FEM 模型 | 第30-33页 |
2.5.1 基本参数设计 | 第30-31页 |
2.5.2 永磁行星轮的个数选择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永磁行星齿轮特殊问题的研究 | 第34-49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永磁行星齿轮耦合的特殊性 | 第34-36页 |
3.2.1 磁性耦合的特殊问题 | 第34-35页 |
3.2.2 太阳轮和行星轮极距相等的情况 | 第35-36页 |
3.3 永磁行星齿轮的特殊情况研究 | 第36-43页 |
3.3.1 太阳轮和行星轮极距不相等的情况 | 第36-38页 |
3.3.2 行星轮 N、S 磁极极距不相等的情况 | 第38-41页 |
3.3.3 太阳轮、行星轮磁钢形状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 永磁行星齿轮的仿真分析 | 第43-48页 |
3.4.1 转矩分析 | 第43-46页 |
3.4.2 随动特性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永磁行星齿轮的励磁方式和仿真研究 | 第49-65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永磁行星齿轮的励磁方式分析 | 第49-51页 |
4.2.1 定子永磁式永磁行星齿轮 | 第49-50页 |
4.2.2 定子电励磁式永磁行星齿轮 | 第50-51页 |
4.2.3 定子混合励磁式永磁行星齿轮 | 第51页 |
4.3 简化单元的混合励磁结构分析 | 第51-56页 |
4.3.1 定子槽口加永磁体 | 第52-53页 |
4.3.2 定子外侧加永磁体 | 第53-54页 |
4.3.3 定子齿间加永磁体 | 第54-55页 |
4.3.4 定子齿顶加永磁体 | 第55-56页 |
4.4 定子混合励磁式永磁行星齿轮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 第56-63页 |
4.4.1 定子齿顶部加永磁体的结构与分析 | 第56-59页 |
4.4.2 定子槽口加永磁体的结构与分析 | 第59-61页 |
4.4.3 定子外侧加永磁体的结构与分析 | 第61-63页 |
4.4.4 混合励磁结构的分析 | 第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可调变速比永磁行星齿轮的设计与研究 | 第65-76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可调变速比永磁行星齿轮设计 | 第65-67页 |
5.2.1 调节变速比的原理 | 第65-66页 |
5.2.2 永磁行星齿轮的绕组分析与设计 | 第66-67页 |
5.3 可调变速比永磁行星齿轮的仿真模型 | 第67-69页 |
5.3.1 定子电励磁式永磁行星齿轮的 FEM 模型 | 第67-68页 |
5.3.2 仿真模型的简化和分析 | 第68-69页 |
5.4 可调变速比永磁行星齿轮的特性计算 | 第69-74页 |
5.4.1 静转矩特性 | 第69-71页 |
5.4.2 随动特性分析 | 第71-74页 |
5.4.3 负载分析 | 第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