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死区补偿的SVM-DTC交流调速实验平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3-17页 |
1.2.1 交流调速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DTC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死区补偿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电流极性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5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基于SVPWM的直接转矩控制原理实现 | 第19-33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鼠笼式异步电机的数学建模 | 第19-25页 |
2.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建模 | 第20-21页 |
2.2.2 坐标变换原理 | 第21-24页 |
2.2.3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2.2.4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5页 |
2.3 基于SVM的直接转矩控制实现原理 | 第25-31页 |
2.3.1 SVM-DTC系统结构 | 第25-26页 |
2.3.2 基于SVM-DTC策略的系统结构建模 | 第26-28页 |
2.3.3 SVPWM的原理分析 | 第28-31页 |
2.4 三相电压的重构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电流矢量的死区补偿策略 | 第33-47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死区效应分析 | 第33-34页 |
3.3 零电流箝位效应 | 第34-37页 |
3.3.1 零电流箝位现象直接原因分析 | 第35页 |
3.3.2 零电流箝位现象根本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3.3.3 零电流箝位现象影响因素 | 第37页 |
3.4 死区等效时间的计算 | 第37-39页 |
3.5 死区补偿相的判断 | 第39-42页 |
3.6 具有死区补偿的SVM-DTC交流调速系统 | 第42-46页 |
3.6.1 电流极性检测 | 第42页 |
3.6.2 滤波器设计 | 第42-43页 |
3.6.3 电流矢量扇区划分 | 第43-44页 |
3.6.4 死区补偿策略实现 | 第44-45页 |
3.6.5 具有死区补偿的调速系统 | 第45-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交流调速实验平台硬件设计 | 第47-57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 第47-48页 |
4.3 交流变频主电路 | 第48-55页 |
4.3.1 整流电路的设计 | 第48-49页 |
4.3.2 逆变电路的设计 | 第49-53页 |
4.3.3 其它电路的设计 | 第53-55页 |
4.4 调速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交流调速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 第57-65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软件控制界面设计 | 第57-58页 |
5.3 软件程序的数据处理 | 第58-61页 |
5.3.1 数据标幺化处理 | 第58-59页 |
5.3.2 浮点数格式转换 | 第59-61页 |
5.4 系统主程序的实现 | 第61-62页 |
5.5 数字滤波器的实现 | 第62-63页 |
5.6 数字PI调节设计 | 第63-6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系统仿真与实验的结果分析 | 第65-78页 |
6.1 引言 | 第65页 |
6.2 具有死区补偿的SVM-DTC调速系统仿真 | 第65-69页 |
6.2.1 SVM-DTC系统的仿真 | 第65-68页 |
6.2.2 具有死区补偿的SVM-DTC系统仿真 | 第68-69页 |
6.3 变频调速系统的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9-77页 |
6.3.1 系统实验平台介绍 | 第69-70页 |
6.3.2 SVM-DTC系统实验 | 第70-72页 |
6.3.3 具有死区补偿的SVM-DTC系统实验 | 第72-73页 |
6.3.4 系统的动态性能测试 | 第73-75页 |
6.3.5 系统的静态性能测试 | 第75-7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