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妇产科学论文--妇科学论文--女性生殖器其他疾病论文--子宫及子宫颈疾病论文

补肾化瘀法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宫腔粘连术后子宫内膜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录第6-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11-21页
    1. 中医对宫腔粘连导致的月经改变的认识第11-16页
        1.1 对本病病名的认识第11页
        1.2 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1-12页
        1.3 对本病的治疗研究进展第12-15页
        1.4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研究第15-16页
    2. 现代医学对宫腔粘连的研究概况第16-21页
        2.1 流行病学研究第16页
        2.2 发病机理研究第16-17页
        2.3 临床表现与诊断第17-18页
        2.4 宫腔粘连的分类第18-19页
        2.5 宫腔粘连的治疗第19-21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1-29页
    1. 病例选择第21-22页
        1.1 病例来源第21页
        1.2 诊断选择第21页
        1.3 病例选择标准第21-22页
    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2.1 随机分组第22页
        2.2 治疗方法第22-23页
        2.3 观察项目第23页
        2.4 观察和检测时点第23-24页
    3. 疗效评定标准第24页
        3.1 总体疗效判定标准第24页
        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第24页
        3.3 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第24页
    4. 统计学方法第24页
    5. 结果第24-29页
        5.1 一般资料第24-25页
        5.2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第25-26页
        5.3 两组月经情况的比较第26页
        5.4 两组次要疗效指标改善情况第26-27页
        5.5 安全性观察第27-28页
        5.6 随访第28页
        5.7 小结第28-29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29-35页
    1. 补肾化瘀法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的立论依据第29-30页
        1.1 补肾化瘀法的立论依据第29-30页
        1.2 雌孕激素序贯疗法的立论依据第30页
    2. 补肾化瘀方的组方意义第30-31页
    3. 单味药物分析第31-33页
    4. 疗效分析第33-34页
        4.1 对月经情况及中医证候的影响第33页
        4.2 对子宫内膜的影响第33页
        4.3 对子宫动脉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影响第33-34页
        4.4 对宫腔镜下IUA评分的影响第34页
        4.5 总体分析第34页
    5.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9页
附录一第39-40页
附录二第40-41页
附录三第41-4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43-44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儿童脓毒症病情评分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下一篇:印记基因PEG10、L3MBTL1在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子代胎盘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