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主题纪录片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第一章 我国生态主题纪录片概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 纪录片 | 第14-15页 |
二、 生态主题纪录片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我国生态主题纪录片的特征 | 第16-19页 |
一、 秉持纪录片的真实性 | 第16-17页 |
二、 追求艺术美与技术美的结合 | 第17页 |
三、 对生态问题的探索性 | 第17-18页 |
四、 选题和受众的地域性 | 第18页 |
五、 摄制过程的历时性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我国生态主题纪录片的类型 | 第19页 |
第四节 我国生态主题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生态主题纪录片的价值分析 | 第21-25页 |
第一节 推进生态观念的传播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打造视听盛宴 | 第22页 |
第三节 为生态研究提供宝贵的影像资料 | 第22-23页 |
第四节 融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生态主题纪录片的创作分析 | 第25-38页 |
第一节 内容构成 | 第25-29页 |
一、 呈现自然原生态之美 | 第25-26页 |
二、 江河湖海等水资源保护问题 | 第26-27页 |
三、 反映大气污染及气候变化 | 第27页 |
四、 荒漠化治理进程 | 第27-28页 |
五、 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状况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叙事分析 | 第29-30页 |
一、 故事化叙事 | 第29-30页 |
二、 零聚焦叙事 | 第30页 |
三、 内聚焦叙事 | 第30页 |
第三节 视听语言 | 第30-38页 |
一、 视觉语言分析 | 第31-35页 |
二、 听觉语言分析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我国生态主题纪录片的市场分析 | 第38-47页 |
第一节 市场环境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投资方 | 第39-42页 |
一、 电视台出资 | 第39-40页 |
二、 公司投资 | 第40页 |
三、 个人自筹 | 第40-41页 |
四、 多方联合投资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制作方 | 第42-43页 |
一、 电视台 | 第42页 |
二、 公司制作 | 第42-43页 |
三、 独立制作人 | 第43页 |
第四节 传播平台 | 第43-47页 |
一、 电视台 | 第43-44页 |
二、 音像制品 | 第44页 |
三、 电影、电视及纪录片节展播 | 第44-45页 |
四、 新媒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我国生态主题纪录片的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 第47-53页 |
第一节 我国生态主题纪录片的存在问题 | 第47-49页 |
一、 故事化的叙事能力欠缺 | 第47页 |
二、 制作周期过长 | 第47-48页 |
三、 科学支持有待加强 | 第48页 |
四、 市场平台不完善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对我国生态主题纪录片的未来展望 | 第49-53页 |
一、 加强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 第49-50页 |
二、 完善创作机制 | 第50页 |
三、 争取更多专业人士的加盟 | 第50-51页 |
四、 提高营销意识,拓展播放平台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