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1-13页 |
| 插图与附表清单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 1.1 腐植酸(HA)、黄腐酸(FA)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1.1 腐植酸(HA)、黄腐酸(FA)的制备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1.2 腐植酸、黄腐酸的结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1.1.3 腐植酸(HA)、黄腐酸(FA)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2 本研究的总体实验思路 | 第18-20页 |
| 1.2.1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1.2.2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1.2.3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泥炭、褐煤样品分析 | 第20-23页 |
| 2.1 引言 | 第20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20-22页 |
| 2.2.1 实验仪器、原料及试剂 | 第20页 |
| 2.2.2 试剂溶液的配置 | 第20-21页 |
| 2.2.3 水分的测定 | 第21页 |
| 2.2.4 灰分的测定 | 第21页 |
| 2.2.5 总腐植酸的测定 | 第21-22页 |
| 2.2.6 游离腐植酸的测定 | 第22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H_2O_2氧化降解褐煤制备黄腐酸、黄腐酸精华液及结构分析 | 第23-26页 |
| 3.1 引言 | 第23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23-24页 |
| 3.2.1 实验仪器、原料、试剂 | 第23页 |
| 3.2.2 峨山褐煤性质 | 第23页 |
| 3.2.3 H_2O_2氧化降解峨山褐煤制取FA及褐煤精华液的方法 | 第23-24页 |
| 3.3 结论 | 第24-26页 |
| 3.3.1 BCD的GC-MS分析结果(该部分内容由我跟朱辉同学共同完成)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褐煤精华液(BCD)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6-58页 |
| 4.1 引言 | 第26页 |
| 4.2 黄腐酸(FA)与褐煤精华液(BCD)对小麦种子萌发作用的比较 | 第26-30页 |
| 4.2.1 褐煤精华液对烟农19号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27页 |
| 4.2.2 褐煤精华液对鲁原301号小麦的种子活力影响 | 第27-28页 |
| 4.2.3 黄腐酸对烟农19号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28-30页 |
| 4.3 褐煤精华液(BCD)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0-58页 |
| 4.3.1 实验思路 | 第30页 |
| 4.3.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4.3.3 实验结果 | 第31-5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3页 |
| 5.1 结论 | 第58-61页 |
| 5.2 讨论 | 第61-62页 |
| 5.3 建议 | 第62页 |
| 5.4 理论价值与创新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