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0-17页 |
1.1 慢性颈痛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1.1 流行病学调查 | 第10页 |
1.1.2 慢性颈痛的病因病理 | 第10-11页 |
1.1.3 中医对项痹的认识 | 第11页 |
1.2 针刺镇痛的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2.1 针刺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研究 | 第11-12页 |
1.2.2 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 | 第12-14页 |
1.2.3 中医对针刺治疗颈痛的认识 | 第14页 |
1.3 针刺的安慰剂效应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3.1 安慰剂作用机制 | 第14-15页 |
1.3.2 安慰针刺的研究现况 | 第15页 |
1.3.3 安慰针刺的常见设计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7-2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2.1.1 患者来源 | 第17页 |
2.1.2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2.1.3 排除标准 | 第17页 |
2.1.4 脱落标准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2.1 研究器材 | 第17页 |
2.2.2 痛阈的测定 | 第17页 |
2.2.3 穴位定位 | 第17-18页 |
2.2.4 治疗方法 | 第18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18页 |
2.4 统计结果 | 第18-28页 |
2.4.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18页 |
2.4.2 患者基本资料 | 第18-19页 |
2.4.3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得分比较 | 第19-20页 |
2.4.4 简式McGill疼痛量表得分比较 | 第20-21页 |
2.4.5 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分比较 | 第21-24页 |
2.4.6 压痛阈值比较 | 第24-28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8-33页 |
3.1 针刺穴位的选择 | 第28页 |
3.2 镇痛机制的探讨 | 第28-30页 |
3.3 关于压痛阈值的问题 | 第30页 |
3.4 对照组设置问题 | 第30-31页 |
3.5 针灸中的安慰剂效应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附录 | 第39-42页 |
附录1:NPQ颈痛量表 | 第39-41页 |
附录2:简式MCGILL疼痛问卷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