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金矿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金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成矿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3 槐树坪矿区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6-17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8页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8-21页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21-29页 |
2.1 区域地层概况 | 第21-23页 |
2.1.1 新太古界太华群(Ar3Th) | 第21页 |
2.1.2 中元古界熊耳群(ChX) | 第21-22页 |
2.1.3 中—新元古界蓟县系官道口群(JxG) | 第22页 |
2.1.4 古近系(E) | 第22-23页 |
2.1.5 新近系(N) | 第23页 |
2.1.6 第四系 | 第23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3-25页 |
2.2.1 褶皱 | 第23页 |
2.2.2 断裂 | 第23-25页 |
2.3 岩浆岩 | 第25-27页 |
2.4 区域地球化学 | 第27-28页 |
2.4.1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第27页 |
2.4.2 重砂异常特征 | 第27-28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8-29页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9-45页 |
3.1 地层 | 第29-31页 |
3.1.1 熊耳群鸡蛋坪组 | 第29-31页 |
3.1.2 第四系(Q) | 第31页 |
3.2 构造 | 第31-33页 |
3.2.1 NE向断裂 | 第31-32页 |
3.2.2 缓倾斜断裂构造 | 第32-33页 |
3.3 岩浆岩 | 第33-34页 |
3.4 矿体特征 | 第34-37页 |
3.5 矿石特征 | 第37-38页 |
3.6 围岩蚀变特征 | 第38-39页 |
3.6.1 围岩蚀变类型 | 第38-39页 |
3.6.2 蚀变分带 | 第39页 |
3.7 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期次划分 | 第39-45页 |
3.7.1 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矿物生成顺序 | 第39-41页 |
3.7.2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 第41-45页 |
4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67页 |
4.1 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51页 |
4.1.1 化探原生晕剖面异常特征 | 第45-47页 |
4.1.2 化探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 第47-51页 |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51-58页 |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51-53页 |
4.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 第53-57页 |
4.2.3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 第57页 |
4.2.4 成矿流体演变特征分析 | 第57-58页 |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8-64页 |
4.4 Rb-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4-67页 |
5 地球物理特征 | 第67-71页 |
5.1 槐树坪金矿区EH4剖面 | 第67-68页 |
5.2 异常分析与解译 | 第68-71页 |
5.2.1 P0线EH4二维反演剖面 | 第68-69页 |
5.2.2 W2线EH4二维反演剖面 | 第69-71页 |
6 矿床成因 | 第71-75页 |
6.1 成矿流体分析 | 第71页 |
6.2 成矿作用与花岗岩体的关系 | 第71-73页 |
6.3 成矿模式探讨 | 第73-75页 |
7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第75-87页 |
7.1 成矿规律 | 第75-79页 |
7.1.1 地层 | 第75页 |
7.1.2 构造 | 第75-76页 |
7.1.3 岩浆岩 | 第76页 |
7.1.4 矿体侧伏规律 | 第76页 |
7.1.5 矿化蚀变规律 | 第76-77页 |
7.1.6 成矿温度场规律 | 第77-79页 |
7.2 找矿标志 | 第79-80页 |
7.3 综合找矿地质模型 | 第80-81页 |
7.4 成矿预测 | 第81-86页 |
7.4.1 成矿预测方法 | 第81-82页 |
7.4.2 成矿预测准则 | 第82页 |
7.4.3 找矿靶区圈定 | 第82-86页 |
7.5 预测成果部分验证情况 | 第86-87页 |
8 结论及建议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9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