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唐日书籍传播及其汉语诗学教育影响考论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9-18页
    一、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相关学术史第10-17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18页
第一章 唐日书籍活动的发生第18-28页
    第一节 宗教发展需求第18-21页
        一、佛教东传与日本佛教的兴盛第18-19页
        二、以佛经为主的书籍活动第19-21页
    第二节 唐朝文化扩张的需要第21-24页
        一、唐前汉籍传播第22-23页
        二、唐朝“王道”思想第23-24页
    第三节 政治和外交保障第24-28页
        一、唐朝外交策略第24-26页
        二、日本对外政策第26-28页
第二章 书籍传播的载体及方式第28-52页
    第一节 书籍传播载体第28-42页
        一、遣唐使第28-32页
        二、僧人第32-38页
        三、留学生第38-40页
        四、商人第40-42页
    第二节 书籍传播方式第42-52页
        一、官方赐赠第43-45页
        二、私人传抄第45-47页
        三、遣使购买第47-49页
        四、商业贸易第49-52页
第三章 书籍传播的类别第52-77页
    第一节 儒家经典第52-61页
        一、易类第53页
        二、尚书类第53页
        三、诗类第53-54页
        四、礼类第54-56页
        五、乐类第56页
        六、春秋类第56-57页
        七、孝经类第57-58页
        八、论语类第58页
        九、谶纬类第58-59页
        十、小学类第59-61页
    第二节 史籍第61-68页
        一、正史类第61-63页
        二、编年类第63-64页
        三、治政典章第64-66页
        四、杂传类第66-67页
        五、地理、谱系类第67-68页
    第三节 文集第68-77页
        一、楚辞类第69页
        二、别集第69-72页
        三、总集第72-75页
        四、小说类第75页
        五、诗文评类第75-77页
第四章 书籍与诗学之桥接:日本学制与官制变革第77-92页
    第一节 汉籍与日本奈良时期(710年—794年)的学制第77-83页
        一、大学寮的官学教育第78-81页
        二、专门教育机构第81-82页
        三、地方国学教育第82-83页
    第二节 汉籍与平安时期(794年—1191年)学制第83-85页
        一、官学教育第83页
        二、私学发展第83-84页
        三、家庭教育第84-85页
    第三节 学制下的选官制度第85-92页
        一、入仕途径之世袭制第85-86页
        二、贡举制第86-88页
        三、文章道大兴与汉诗的发展第88-92页
第五章 汉语诗学教育的基本形态第92-110页
    第一节 汉语诗集第92-97页
        一、《怀风藻》第93-97页
        二、“敕撰三集”的诗教作用第97页
    第二节 选本第97-104页
        一、《千载佳句》第98-100页
        二、《和汉朗咏集》第100-102页
        三、李峤《百廿咏》第102-104页
    第三节 诗论著作第104-110页
        一、对声病的讨论第105-106页
        二、对诗意的要求第106-108页
        三、对儒家思想的宣扬第108-110页
结语第110-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附录第120-128页
    一、《怀风藻》内山家所藏写本书影第120-123页
    二、和刻本《菅家文草》黑川真赖藏书书影第123-127页
    三、日本飞鸟、奈良、平安前期天皇年号表第127-128页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艾丽丝·门罗小说家庭伦理研究
下一篇:裂痕与危机—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之创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