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4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2 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核心筒高宽比对框架-核心筒结构弹性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16-42页 |
2.1 弹性分析方法及模型建立 | 第16-21页 |
2.1.1 程序选用 | 第16页 |
2.1.2 单元介绍 | 第16-17页 |
2.1.3 模型设计 | 第17-20页 |
2.1.4 模型分析 | 第20-21页 |
2.2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21-39页 |
2.2.1 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 第21-22页 |
2.2.2 层间位移角结果对比 | 第22-31页 |
2.2.3 水平剪力及其分配结果对比 | 第31-34页 |
2.2.4 倾覆弯矩结果对比 | 第34-38页 |
2.2.5 刚重比结果对比 | 第38页 |
2.2.6 轴压比结果对比 | 第38-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3章 核心筒高宽比对框架-核心筒结构弹塑性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2-54页 |
3.1 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3.1.1 模型计算方法及假定 | 第42-43页 |
3.1.2 构件计算方法及假定 | 第43-45页 |
3.1.3 阻尼模型及地震波的选取 | 第45页 |
3.2 结构破坏模式和损伤评价准则 | 第45-47页 |
3.2.1 结构破坏模式 | 第45-46页 |
3.2.2 构件损伤评价准则 | 第46-47页 |
3.2.3 整体损伤与构件损伤关系 | 第47页 |
3.3 Push-over 分析 | 第47-48页 |
3.4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位移反应 | 第48-49页 |
3.4.1 最大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48-49页 |
3.5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内力反应 | 第49-52页 |
3.5.1 结构整体水平剪力及重分配 | 第49页 |
3.5.2 结构整体倾覆弯矩及重分配 | 第49-50页 |
3.5.3 塑性铰分布及损伤情况 | 第50-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RC框架-核心筒结构中核心筒高宽比限值研究 | 第54-70页 |
4.1 Push-over 分析 | 第54-55页 |
4.2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位移反应 | 第55-57页 |
4.2.1 顶层位移计算结果 | 第55页 |
4.2.2 最大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55-57页 |
4.3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内力反应 | 第57-69页 |
4.3.1 结构整体水平剪力及其分配结果对比 | 第57-59页 |
4.3.2 构件内力及变形 | 第59-63页 |
4.3.3 塑性铰分布及损伤情况 | 第63-68页 |
4.3.4 核心筒高宽比建议取值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RC框架-核心筒结构增设内柱研究 | 第70-78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70-72页 |
5.1.1 方案描述 | 第70-71页 |
5.1.2 方案分析 | 第71-72页 |
5.2 模型分析 | 第72-76页 |
5.2.1 水平剪力及分配结果对比 | 第72-73页 |
5.2.2 倾覆弯矩及分配结果对比 | 第73-74页 |
5.2.3 弹性分析构件内力对比 | 第74-75页 |
5.2.4 方案选择和总结 | 第75-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8-8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6.2 问题及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