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2 非贵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 | 第14-21页 |
1.2.1 非金属催化剂 | 第14-17页 |
1.2.2 金属碳化物、氧化物、氮化物和氮氧化物 | 第17-18页 |
1.2.3 金属-氮-碳 | 第18-21页 |
1.3 非贵金属大环化合物 | 第21-28页 |
1.3.1 NPMM分子型催化材料 | 第21-23页 |
1.3.2 碳负载热解法 | 第23-24页 |
1.3.3 牺牲模板法 | 第24-26页 |
1.3.4 直接热解法 | 第26-28页 |
1.4 选题思路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商品化酞菁衍生的Cu-N-C和Fe(1)-Cu(3)-N-C多孔掺杂碳材料及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 | 第30-52页 |
2.1 前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1-32页 |
2.2.2 实验合成 | 第32-33页 |
2.2.3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50页 |
2.3.1 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 第33-39页 |
2.3.2 材料表面成分与化学环境 | 第39-41页 |
2.3.3 材料氧还原性能研究 | 第41-45页 |
2.3.4 材料高活性起源分析 | 第45-48页 |
2.3.5 大批量生成的材料表征与电化学性能 | 第48-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商品化磺化酞菁衍生的Co(1)-Cu(3)-N-S多掺杂碳材料及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 | 第52-65页 |
3.1 前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3-54页 |
3.2.2 实验合成 | 第54-55页 |
3.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3.3.1 Co-Cu-N-S-C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 第55-59页 |
3.3.2 Co-Cu-N-S-C材料的表面组成 | 第59-61页 |
3.3.3 Co-Cu-N-S-C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1-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刚柔并济的共价卟啉聚合物衍生出Fe@Fe-N-C多掺杂碳材料及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 | 第65-78页 |
4.1 前言 | 第65-6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6-69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66-67页 |
4.2.2 实验合成 | 第67-68页 |
4.2.3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8-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7页 |
4.3.1 Fe-CPP的合成 | 第69-70页 |
4.3.2 Fe@Fe-N-C的局部结构和形态 | 第70-73页 |
4.3.3 Fe@Fe-N-C的表面元素组成 | 第73-74页 |
4.3.4 Fe@Fe-N-C的电化学性能 | 第74-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4页 |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