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作模式与乡土社会变迁--以鲁中博山区河南东村为个案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理论回顾 | 第13-21页 |
(一) 有关手艺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二) 劳作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21-23页 |
第一章 窑业春秋:古窑村村落概况 | 第23-41页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第24-31页 |
(一) 山体 | 第24-25页 |
(二) 河流 | 第25-27页 |
(三) 矿产资源 | 第27-31页 |
第二节 社会人文 | 第31-41页 |
(一) 陶瓷产品 | 第31-34页 |
(二) 建筑风格 | 第34-37页 |
(三) 空间布局 | 第37-38页 |
(四) 铁路交通 | 第38-41页 |
第二章 劳作模式的变革 | 第41-56页 |
第一节 滥觞:古窑村窑业的兴起 | 第41-45页 |
(一) 初始时期的窑镇风貌 | 第41-42页 |
(二) 窑炉合院的手工时代 | 第42-45页 |
第二节 汇流:公私合营兴办窑厂 | 第45-52页 |
(一) 山头庄有多大,陶瓷厂就有多大 | 第45-48页 |
(二) 工厂时代的技术革新 | 第48-50页 |
(三) 陶瓷生产的时间节律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弥散:解体后的日常生活 | 第52-56页 |
(一) 几家欢喜几家愁 | 第52-54页 |
(二) 古窑村的保护与复兴 | 第54-56页 |
第三章 生产技艺与传习 | 第56-66页 |
第一节 工艺流程 | 第56-62页 |
(一) 泥釉料准备 | 第56-57页 |
(二) 成型 | 第57-58页 |
(三) 烧成 | 第58-59页 |
(四) 彩饰和烤花 | 第59-62页 |
第二节 传习方式 | 第62-66页 |
(一) 师承关系 | 第62-63页 |
(二) 顶替制度 | 第63-64页 |
(三) 技工学校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古窑村民众的日常生活 | 第66-78页 |
第一节 村落信仰 | 第66-72页 |
(一) 颜神信仰 | 第66-67页 |
(二) 窑神信仰 | 第67-70页 |
(三) 炉神庙 | 第70-71页 |
(四) 白衣庙 | 第71-72页 |
第二节 饮食传统 | 第72-75页 |
第三节 曲艺文化 | 第75-76页 |
第四节 医疗卫生 | 第76-78页 |
第五章 乡土变迁与传统再造 | 第78-83页 |
第一节 生计方式引导下的乡村城市化 | 第78-81页 |
第二节 乡土特色的保持与旅游开发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