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二、文献回顾 | 第13-19页 |
(一)农民工夫妻权力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二)城市流动与农民工个人现代性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三)夫妻权力关系衡量维度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对象 | 第19-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 | 第23-24页 |
(二)夫妻权力关系 | 第24-25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一)夫妻权力关系的理论演进 | 第25-27页 |
(二)个人现代性的思想追溯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夫妻的差异化流动 | 第30-55页 |
一、性别差异与职业分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 | 第30-37页 |
(一)新生代男性农民工的城市就业特点 | 第31-34页 |
(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就业特点 | 第34-37页 |
二、城市区隔: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体验 | 第37-44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交往和闲暇 | 第38-42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互联网生活 | 第42-44页 |
三、个人现代性的大学:大城市里的商业服务业 | 第44-55页 |
(一)管理机制:个人现代性的引擎 | 第45-49页 |
(二)城市文明与城市人:个人现代性的土壤 | 第49-52页 |
(三)互联网媒体:个人现代性的催化剂 | 第52-55页 |
第三章 妻子的胜利:新生代农民工夫妻权力关系的现状 | 第55-73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重大事务决策 | 第55-66页 |
(一)为谁而动:家庭迁移 | 第55-58页 |
(二)何处为家:定居选择 | 第58-62页 |
(三)心之所向:亲友羁绊 | 第62-66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夫妻的日常生活互动 | 第66-73页 |
(一)家庭财务的分配与管理 | 第66-69页 |
(二)矛盾与冲突的应对 | 第69-71页 |
(三)妻子的个人自主权 | 第71-73页 |
第四章 胜利的背后:新生代农民工夫妻权力关系的深层机制 | 第73-89页 |
一、城市场域:妻子权威构建的中观前提 | 第73-78页 |
(一)小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个人现代性优势 | 第73-76页 |
(二)丈夫受个人现代性影响的可能性 | 第76-78页 |
二、理性沟通:妻子权威构建的微观策略 | 第78-84页 |
(一)交往行为和沟通有效性 | 第78-80页 |
(二)假设语境和改变参照群体 | 第80-82页 |
(三)作为话语工具的家本位伦理 | 第82-84页 |
三、父权失位:妻子权威构建的宏观助力 | 第84-89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家庭中失位的父权制 | 第84-86页 |
(二)失位的后果 | 第86-8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89-98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89-93页 |
(一)个人现代性的习得与再现:新生代农民工夫妻权力关系的一个解释维度 | 第89-91页 |
(二)个人现代性的胜利:现代与传统的博弈与合力 | 第91-93页 |
二、几点讨论 | 第93-96页 |
(一)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讨论 | 第93-94页 |
(二)妻子的胜利,女性的失败 | 第94-96页 |
三、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附录 | 第103-107页 |
后记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