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乡村土地的二次复兴 | 第12页 |
1.1.2 成都乡村(城乡交错带)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 | 第12-13页 |
1.1.3 特色村镇的开发与建设 | 第13-14页 |
1.1.4 成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三圣乡幸福梅林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21页 |
1.2.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2.2 特色村镇开发研究动态 | 第16-19页 |
1.2.3 乡村游憩空间研究动态 | 第19页 |
1.2.4 空间场所性研究动态 | 第19-20页 |
1.2.5 三圣乡景区景观设计研究动态 | 第20页 |
1.2.6 小结 | 第20-21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特色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理论研究——以幸福梅林为例 | 第25-40页 |
2.1 特色乡村——三圣乡幸福梅林 | 第25-28页 |
2.1.1 幸福梅林特色乡村的特征 | 第25-26页 |
2.1.2 幸福梅林特色乡村的功能划分 | 第26-28页 |
2.2 特色乡村景观 | 第28-29页 |
2.3 特色乡村旅游的典范——成都农家乐乡村旅游 | 第29-31页 |
2.3.1 特色乡村旅游的定义 | 第29页 |
2.3.2 成都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内涵 | 第29-31页 |
2.4 特色乡村旅游空间理论研究 | 第31-38页 |
2.4.1 游憩与游憩空间 | 第31页 |
2.4.2 特色乡村旅游游憩空间的构成要素研究 | 第31-33页 |
2.4.3 游憩空间的形态特征分类 | 第33-36页 |
2.4.4 特色乡村游憩空间的布局 | 第36-38页 |
2.4.5 以人为本的空间营造 | 第38页 |
2.5 特色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的困境 | 第38-40页 |
2.5.1 传统乡村景观格局遭到破坏 | 第39-40页 |
2.5.2 乡村景区景点本土性的缺失 | 第40页 |
3 幸福梅林特色乡村旅游景观游憩空间设计研究 | 第40-76页 |
3.1 基地概况 | 第40-44页 |
3.1.1 地理区位条件 | 第40-41页 |
3.1.2 自然环境 | 第41页 |
3.1.3 人文历史概况 | 第41-42页 |
3.1.4 规划理念及设计定位 | 第42页 |
3.1.5 知名景点概况 | 第42-44页 |
3.2 幸福梅林景区现场调研及指标测定方法 | 第44-46页 |
3.2.1 游憩活动调研 | 第44-45页 |
3.2.2 人流量数据测量 | 第45页 |
3.2.3 空间尺度数据测量与处理 | 第45-46页 |
3.2.4 问卷调查 | 第46页 |
3.3 游憩空间设计研究 | 第46-64页 |
3.3.1 成都市幸福梅林乡村旅游景观初步分析 | 第46-49页 |
3.3.2 幸福梅林游憩空间形态划分 | 第49-56页 |
3.3.3 幸福梅林游憩空间格局 | 第56-57页 |
3.3.4 不同人群的游憩活动规律分析 | 第57-58页 |
3.3.5 幸福梅林游憩空间人流分析 | 第58-60页 |
3.3.6 幸福梅林人流密度与区域活动丰富度分析 | 第60-62页 |
3.3.7 幸福梅林游憩空间活动的安排 | 第62-63页 |
3.3.8 幸福梅林游憩空间优劣势分析 | 第63-64页 |
3.4 幸福梅林景区场所依赖的建立 | 第64-65页 |
3.5 基于IPA分析法的幸福梅林景区特色乡村旅游满意度及重要性调查研究 | 第65-76页 |
3.5.1 基本资料分析 | 第65-69页 |
3.5.2 基于IPA分析法的幸福梅林乡村旅游景区的满意程度及重要性研究 | 第69-76页 |
4 成都幸福梅林特色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原则、策略及展望 | 第76-80页 |
4.1 幸福梅林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76-78页 |
4.2 幸福梅林乡村旅游游景观特色营造的策略 | 第78-80页 |
4.2.1 乡村特色元素的提炼 | 第78-79页 |
4.2.2 幸福梅林特色乡村空间设计策略 | 第79-80页 |
4.3 幸福梅林景区发展展望 | 第80页 |
5 结论及讨论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