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课题的由来 | 第8-9页 |
一 选题的来源 | 第8-9页 |
二 选题的目的及理论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西洋画、民艺、现代设计——柳宗理的学术渊源 | 第14-26页 |
第一节 作为民艺继承人的柳宗理 | 第14-21页 |
一 家学渊源与年少的柳宗理 | 第14-16页 |
二 失意的西洋画艺术探索之路 | 第16-17页 |
三 日本的传统造物思想 | 第17-18页 |
四 柳宗悦的民艺理论 | 第18-21页 |
第二节 作为“日本工业设计第一人”的柳宗理 | 第21-26页 |
一 20世纪初的日本工业设计 | 第21-22页 |
二 贝里安与柯布西耶工作室 | 第22-24页 |
三 水谷武彦与坂仓准三的影响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美是有用的”——柳宗理设计作品案例研究 | 第26-39页 |
第一节 从东方美学到功能主义(1939‐1957) | 第26-29页 |
一 蝴蝶凳 | 第26-27页 |
二 白瓷土瓶 | 第27-28页 |
三 柳工业设计研究所 | 第28-29页 |
四 小结 | 第29页 |
第二节 本土化的功能主义(1957‐1976) | 第29-33页 |
一 TR型三轮小汽车 | 第29-30页 |
二 东京奥运会和札幌冬奥会火炬 | 第30-32页 |
三 复式新交通系统 | 第32-33页 |
四 小结 | 第33页 |
第三节 现代主义的反思与民艺的回归(1977‐2011) | 第33-39页 |
一 清酒玻璃杯 | 第34-35页 |
二 和纸吊灯 | 第35-38页 |
三 柳宗理与日本民艺馆 | 第38页 |
四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来自设计师的反思——柳宗理的设计理论研究 | 第39-43页 |
第一节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 | 第39-41页 |
一 《柳宗理设计》——柳宗理的设计创意思想 | 第39-40页 |
二 《传统与创造》——现代设计中的社会问题反思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反思 | 第41-43页 |
一 《柳宗理形式的诞生》——柳宗理的设计形式与设计方法 | 第41页 |
二 《柳宗理》——柳宗理的设计方法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传统来自创造”——柳宗理设计思想的影响与历史评价 | 第43-51页 |
第一节 对日本工业设计的影响 | 第43-46页 |
一 对无名化设计的推动 | 第43-45页 |
二 日本现代工业设计的引路人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对日本民艺的影响 | 第46-48页 |
第三节 对中国设计的启发 | 第48-51页 |
一 “东方的”和“西方的” | 第48页 |
二 如何探索现代化与民族传统的融合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