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9页 |
1 转座子概述 | 第10-13页 |
1.1 转座子定义及分类 | 第10-11页 |
1.2 三类常见转座子结构及转座机制 | 第11-12页 |
1.3 转座子与耐药的关系 | 第12-13页 |
2 碳青霉烯酶IMP概述 | 第13-15页 |
2.1 碳青霉烯酶定义及分类 | 第13-15页 |
2.2 IMP酶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特征 | 第15页 |
3 整合子概述 | 第15-18页 |
3.1 整合子分类 | 第15-16页 |
3.2 1型整合子结构 | 第16-18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1 引言 | 第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19-20页 |
2.1.2 试剂 | 第20-21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7页 |
2.2.1 菌株分纯与保种 | 第21页 |
2.2.2 16S rRNA基因及标示基因PCR扩增及测序 | 第21-22页 |
2.2.3 改良CarbaNP法检测碳青霉烯酶类型 | 第22-24页 |
2.2.4 碳青霉烯酶基因筛查鉴定 | 第24页 |
2.2.5 接合转移实验与电转化实验 | 第24-27页 |
2.2.6 电转化实验 | 第27-28页 |
2.2.7 药物敏感性实验 | 第28页 |
2.2.8 利用QIAGENBlood&CellCultureDNAMaxiKit(货号13362)提取基因组DNA | 第28-29页 |
2.2.9 构建配对测序(Matepairsequencing)文库 | 第29-35页 |
2.2.10 上机测序及组装 | 第35-36页 |
2.2.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页 |
2.2.12 构建进化树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7-52页 |
3.1 携带blaIMP菌株的筛查与鉴定 | 第37-39页 |
3.1.1 菌株临床背景资料 | 第37页 |
3.1.2 菌种鉴定 | 第37-39页 |
3.1.3 碳青霉烯酶检测 | 第39页 |
3.1.4 碳青霉烯酶基因鉴定 | 第39页 |
3.2 全基因组测序及外源插入区耐药基因概述 | 第39-41页 |
3.2.1 全基因组测序特征概述 | 第39-41页 |
3.2.2 外源插入区耐药基因概述 | 第41页 |
3.3 p60512-IMP结构精细注释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41-46页 |
3.3.1 p60512-IMP纳入分析质粒骨架区异同 | 第41-43页 |
3.3.2 外源插入区插入位点分析 | 第43-44页 |
3.3.3 Tn6394精细结构比较分析 | 第44-46页 |
3.4 p447-IMP比较基因组及精细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3.5 染色体上整合的转座子Tn6411和Tn6397遗传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3.5.1 Tn6411比较基因组及精细结构分析 | 第47-48页 |
3.5.2 Tn6397比较基因组及精细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3.6 相关实验菌株获得及其耐药表型与遗传背景分析 | 第49-52页 |
3.6.1 系列实验菌株获得:接合转移和电转化 | 第49-50页 |
3.6.2 产酶实验 | 第50-51页 |
3.6.3 接合子及电转化子基因筛查鉴定 | 第51页 |
3.6.4 药敏实验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个人简历 | 第59-6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综述 IMP酶的研究进展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