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夫妻共同债务概述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夫妻共同债务的界定 | 第13-18页 |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概念 | 第13-15页 |
二、夫妻共同债务的特征 | 第15-16页 |
三、夫妻共同债务与其他债务的区别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夫妻共同债务的性质 | 第18-21页 |
一、夫妻共同债务定性的争论 | 第19-20页 |
二、本文的观点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夫妻共同债务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 第21-24页 |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类型 | 第21-22页 |
二、夫妻共同债务的表现形式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夫妻共同债务制度现状 | 第24-32页 |
第一节 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及认定规则 | 第24-28页 |
一、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 | 第24-27页 |
二、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 | 第28-30页 |
一、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及司法解释对证明责任的分配 | 第28页 |
二、地方法院规范文件对证明责任的分配 | 第28-30页 |
第三节 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及追偿 | 第30-32页 |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 | 第30-31页 |
二、夫妻之间的财产追偿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我国夫妻共同债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2-43页 |
第一节 我国夫妻共同债务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32-37页 |
一、夫妻共同债务制度在婚姻立法中的定位不合理 | 第32-33页 |
二、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存在缺陷 | 第33-36页 |
三、未建立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 | 第36-37页 |
四、共同债务的清偿及夫妻间财产追偿规定不足 | 第37页 |
第二节 我国夫妻共同债务制度对司法实践的消极影响 | 第37-43页 |
一、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标准不同导致同案不同判 | 第38-39页 |
二、引发恶意举债或虚假诉讼从而侵害非举债方或债权人合法权益 | 第39-40页 |
三、对分居期间的债务认定存在分歧导致各方利益失衡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夫妻共同债务制度的建议 | 第43-51页 |
第一节 完善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 | 第43-45页 |
一、确定统一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 | 第43页 |
二、完善夫妻共同债务证明责任分配制度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构建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 | 第45-46页 |
一、明确规定夫妻享有日常家事代理权 | 第45页 |
二、界定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的适用范围 | 第45-46页 |
三、规范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的行使规则 | 第46页 |
第三节 完善夫妻财产约定及登记、公示制度 | 第46-48页 |
一、完善夫妻财产约定制度 | 第46-47页 |
二、建立夫妻财产约定的登记、公示制度 | 第47-48页 |
第四节 明确夫妻分居期间的债务认定问题 | 第48-50页 |
一、建立分居制度 | 第48-49页 |
二、明确夫妻分居期间的债务承担问题 | 第49-50页 |
第五节 规范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程序 | 第50-51页 |
一、在债务纠纷案件中加强法官审查职责以预防虚假诉讼 | 第50页 |
二、在离婚案件中视情况通知债权人到场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