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地质雷达探测理论 | 第15-25页 |
2.1 地质雷达的基本理论 | 第15-16页 |
2.1.1 电磁波的传播 | 第15-16页 |
2.1.2 电磁波的反射与折射 | 第16页 |
2.2 地质雷达进行超前预报的技术与方法 | 第16-19页 |
2.2.1 探测性能 | 第16-18页 |
2.2.2 侧线布置 | 第18页 |
2.2.3 探测方法 | 第18页 |
2.2.4 参数选取 | 第18-19页 |
2.3 地质雷达的数据处理技术 | 第19-20页 |
2.3.1 图像的分层 | 第19页 |
2.3.2 电磁波波速计算 | 第19页 |
2.3.3 测试数据处理技术 | 第19-20页 |
2.3.4 雷达图像处理技术 | 第20页 |
2.4 地质雷达的数据解释技术 | 第20-23页 |
2.4.1 时间剖面的对比研究 | 第20页 |
2.4.2 地质雷达正演模型与反演模型 | 第20-23页 |
2.5 探测结果分析与成图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油竹山地区地下岩溶病害发育规律 | 第25-48页 |
3.1 岩溶 | 第25-26页 |
3.1.1 岩溶定义 | 第25页 |
3.1.2 岩溶发育条件 | 第25页 |
3.1.3 油竹山地区岩溶病害发育规律总结概述 | 第25-26页 |
3.2 油竹山地区水平岩层岩溶病害发育规律及地质模型 | 第26-32页 |
3.2.1 节理发育 | 第26-28页 |
3.2.2 节理较发育 | 第28-30页 |
3.2.3 节理不发育 | 第30-32页 |
3.3 油竹山地区倾斜岩层中岩溶病害发育规律及地质模型 | 第32-39页 |
3.3.1 节理发育 | 第32-35页 |
3.3.2 节理较发育 | 第35-37页 |
3.3.3 节理不发育 | 第37-39页 |
3.4 油竹山地区背斜构造中岩溶病害发育规律及地质模型 | 第39-44页 |
3.4.1 节理发育 | 第39-41页 |
3.4.2 节理较发育 | 第41-42页 |
3.4.3 节理不发育 | 第42-44页 |
3.5 油竹山地区向斜构造中岩溶发育规律及地质模型 | 第44-47页 |
3.5.1 节理发育 | 第44-45页 |
3.5.2 节理较发育 | 第45-46页 |
3.5.3 节理不发育 | 第46-47页 |
3.6 结论 | 第47-48页 |
第4章 岩溶探测地质雷达法新技术方法 | 第48-58页 |
4.1 仪器设备 | 第48-51页 |
4.1.1 美国GSSI的SIR仪器系列的构成和技术指标 | 第48-49页 |
4.1.2 RAMAC/GPR地质雷达系统 | 第49-51页 |
4.2 雷达探测步骤 | 第51-58页 |
4.2.1 探测准备 | 第51-52页 |
4.2.2 表面雷达数据采集 | 第52-54页 |
4.2.3 雷达图判释解译的步骤与方法 | 第54-55页 |
4.2.4 雷达图解译实例 | 第55-58页 |
第5章 岩溶探测地质雷达法新技术方法在贵广线油竹山隧道中的应用 | 第58-86页 |
5.1 油竹山隧道地质背景 | 第58-74页 |
5.1.1 工程概况[3] | 第58页 |
5.1.2 地形地貌 | 第58-59页 |
5.1.3 地层岩性 | 第59-60页 |
5.1.4 地质构造 | 第60-68页 |
5.1.5 气象、水文特征 | 第68-73页 |
5.1.6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第73-74页 |
5.2 岩溶探测地质雷达新技术方法在油竹山隧道中应用实例 | 第74-85页 |
5.2.1 油竹山隧道进口D3K81+779~D3K81+906段 | 第74-80页 |
5.2.2 油竹山隧道平导出口P2K88+595~P2K88+483段 | 第80-85页 |
5.2.3 油竹山隧道应用实例总结 | 第85页 |
5.3 油竹山隧道超前预报岩溶探测地质雷达法成果概述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