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研究背景现状 | 第9-10页 |
三、选题实用价值 | 第10-11页 |
四、概念解释 | 第11-13页 |
第一章 非纺织材料概述 | 第13-21页 |
一、非纺织材料的分类 | 第13-19页 |
(一) 集合制品 | 第13-14页 |
(二) 皮革制品 | 第14-15页 |
(三) 泡沫制品 | 第15页 |
(四) 杂制品 | 第15-17页 |
(五) 粗制品(天然动、植物) | 第17-18页 |
(六) 高科技材料 | 第18-19页 |
二、非纺织材料在服装造型艺术中的设计运用范围 | 第19-21页 |
(一) 日常成衣 | 第19页 |
(二) 创意(概念)服装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非纺织材料在服装中设计运用的历程与盛行原因 | 第21-27页 |
一、在服装中设计运用的起源追溯 | 第21-22页 |
二、在服装中设计运用的发展过程 | 第22-23页 |
三、在服装中设计运用日益盛行的原因 | 第23-27页 |
(一) 社会文化的需求与社会动向的体现 | 第24-25页 |
(二) 精神内涵的象征与自我意识的表达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非纺织材料与服装造型艺术的关系解读 | 第27-33页 |
一、非纺织材料与服装造型的关系 | 第27-28页 |
(一) 材料悬垂感软硬度和服装造型 | 第27-28页 |
(二) 材料图案肌理和服装造型 | 第28页 |
二、非纺织材料与服装色彩的关系 | 第28-30页 |
(一) 材料色彩与服装色彩 | 第29-30页 |
(二) 材料间的色彩相互干扰效果 | 第30页 |
三、运用非纺织材料创作的服装造型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特点 | 第30-33页 |
(一) 艺术性 | 第30-31页 |
(二) 原创性 | 第31页 |
(三) 超前性 | 第31页 |
(四) 导向性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非纺织材料在服装造型艺术中的设计方法 | 第33-49页 |
一、遵守基本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一) 功能性原则 | 第33-34页 |
(二) 创造性原则 | 第34页 |
(三) 象征性原则 | 第34页 |
(四) 审美性原则 | 第34页 |
二、划分基本设计要素 | 第34-36页 |
(一) 点 | 第35页 |
(二) 线 | 第35页 |
(三) 面 | 第35页 |
(四) 体 | 第35-36页 |
三、遵循美学规律 | 第36-39页 |
(一) 对称均衡 | 第36页 |
(二) 对比调和 | 第36-37页 |
(三) 反复渐变 | 第37页 |
(四) 比例夸张 | 第37页 |
(五) 转移变异 | 第37-38页 |
(六) 统一多样 | 第38页 |
(七) 虚实疏密 | 第38-39页 |
四、具体设计方法分析 | 第39-42页 |
(一) 材料的多种塑型方法 | 第39-41页 |
(二) 通过不同表达方式形成不同设计感 | 第41-42页 |
五、非纺织材料的设计运用所体现出的主要功效 | 第42-44页 |
(一) 视觉与触觉功效 | 第42-43页 |
(二) 装饰点缀功效 | 第43页 |
(三) 创意功效 | 第43-44页 |
六、运用非纺织材料创作的服装造型艺术作品案例分析 | 第44-49页 |
(一) 百战沙场碎铁衣——中国古代甲胄 | 第44-45页 |
(二) 别样金属迷你风情——帕科·拉班的迷你裙 | 第45-46页 |
(三) 后现代气息的服装造型艺术——山本耀司“木板裙装” | 第46-47页 |
(四) 视觉奇观——鬼才时尚教父亚历山大·麦昆的创意大戏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49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