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1 花期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1 春化途径 | 第12-13页 |
1.1.2 光周期途径 | 第13-14页 |
1.1.3 自主开花途径 | 第14页 |
1.1.4 赤霉素途径 | 第14-16页 |
1.2 花期调控蛋白FLC、SVP的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2.1 FLC花期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2 SVP花期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3 FLC与SVP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3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1 蛋白质相互作用概述 | 第22页 |
1.3.2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常用方法 | 第22-23页 |
1.4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23-27页 |
1.4.1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 | 第23-24页 |
1.4.2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特点 | 第24页 |
1.4.3 酵母双杂交的应用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43页 |
3.1 材料 | 第29-31页 |
3.1.1 材料 | 第29页 |
3.1.2 主要的仪器 | 第29页 |
3.1.3 菌株与载体 | 第29页 |
3.1.4 主要生化试剂和试剂盒 | 第29-31页 |
3.2 方法 | 第31-43页 |
3.2.1 芥菜及甘蓝、芥菜茎尖总R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3.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2-33页 |
3.2.3 引物设计 | 第33-34页 |
3.2.4 BoFLC、BjSVP全长基因的克隆 | 第34-35页 |
3.2.5 BjSVP截短体的亚克隆 | 第35-36页 |
3.2.6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36页 |
3.2.7 FLC、SVP及SVP截短体的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38页 |
3.2.8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38-39页 |
3.2.9 重组质粒毒性及自激活检测 | 第39页 |
3.2.10 倍体酵母的融合及其蛋白互作检测 | 第39-43页 |
第四章 结果分析 | 第43-57页 |
4.1 甘蓝、芥菜总RNA的提取 | 第43页 |
4.2 甘蓝FLC、芥菜SVP基因及芥菜SVP截短体的克隆 | 第43-47页 |
4.2.1 甘蓝FLC、芥菜SVP基因克隆与分析 | 第43-46页 |
4.2.2 芥菜SVP截短体的克隆与分析 | 第46-47页 |
4.3 酵母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47-49页 |
4.3.1 酵母重组质粒pGBKT7-BoFLC、pGADT7-BjSVP的鉴定 | 第47-48页 |
4.3.2 酵母重组质粒pGADT7-BjSVP1~11的鉴定 | 第48-49页 |
4.4 重组质粒的毒性检测 | 第49-50页 |
4.4.1 酵母重组诱饵质粒的毒性检测 | 第49页 |
4.4.2 酵母重组猎物质粒的毒性检测 | 第49-50页 |
4.5 酵母重组质粒的自激活检测 | 第50-52页 |
4.6 BoFLC与BJSVP全长及截短体的互作鉴定 | 第52-57页 |
4.6.1 BoFLC全长与BjSVP全长的相互作用 | 第52-54页 |
4.6.2 BoFLC全长与BjSVP截短体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 第54-56页 |
4.6.3 BcFLC与BjSVP蛋白不同结构域的作用强度分析 | 第56-57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7-59页 |
5.1 FLC与SVP相互作用的探讨 | 第57页 |
5.2 BoFLC全长与BJSVP作用域的探讨 | 第57-58页 |
5.3 K域亚域与连接区对同源或异源作物蛋白聚合的影响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1页 |
6.1 甘蓝FLC、芥菜SVP全长及其截短体的克隆 | 第59页 |
6.2 构建BoFLC、BJSVP及BJSVP截短体酵母表达载体 | 第59页 |
6.3 BoFLC与BJSVP异源互作的鉴定以及作用区域的筛选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