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3-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变量注释表 | 第25-27页 |
| 1 绪论 | 第27-4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7-2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8-39页 |
| 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9-40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0-43页 |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43-45页 |
| 2 考虑初始损伤效应的岩石蠕变试验 | 第45-91页 |
| 2.1 岩样制备和试验系统 | 第45-48页 |
| 2.2 常规蠕变试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 第48-53页 |
| 2.3 考虑初始损伤效应的蠕变试验方法 | 第53-57页 |
| 2.4 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7-65页 |
| 2.5 三轴压缩蠕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5-79页 |
| 2.6 砂岩蠕变损伤破裂特征 | 第79-89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3 考虑初始损伤效应的岩石蠕变损伤本构模型 | 第91-131页 |
| 3.1 岩石蠕变模型的类型 | 第91-96页 |
| 3.2 软岩线性蠕变模型及参数辨识 | 第96-105页 |
| 3.3 软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模型 | 第105-114页 |
| 3.4 非线蠕变损伤模型参数辨识及模型验证 | 第114-123页 |
| 3.5 非线性蠕变损伤模型的数值实现 | 第123-12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 4 软岩巷道围岩时效变形损伤演化特征数值模拟 | 第131-171页 |
| 4.1 支护结构数值模拟方法 | 第131-139页 |
| 4.2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及计算方案 | 第139-145页 |
| 4.3 开挖过程中巷道围岩变形损伤演化特征 | 第145-157页 |
| 4.4 开挖后巷道围岩时效变形损伤演化特征 | 第157-166页 |
| 4.5 围岩合理注浆时机和范围分析 | 第166-16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169-171页 |
| 5 基于岩体弹模的巷道围岩损伤区定量评价 | 第171-195页 |
| 5.1 围岩损伤破裂特征探测方法概述 | 第171-172页 |
| 5.2 基于岩体弹模的围岩损伤区评价方法 | 第172-174页 |
| 5.3 具有柔性承载板的新型钻孔弹模仪 | 第174-188页 |
| 5.4 软岩巷道围岩损伤区评价方法现场应用 | 第188-193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93-195页 |
| 6 基于围岩损伤区定量评价的动态支护设计及工程实践 | 第195-209页 |
| 6.1 基于损伤区定量评价的动态支护设计方法 | 第195-196页 |
| 6.2 工程地质条件及巷道支护现状 | 第196-199页 |
| 6.3 巷道围岩变形失稳机理分析 | 第199-202页 |
| 6.4 基于损伤区定量评价的支护方案设计 | 第202-205页 |
| 6.5 巷道支护效果分析与评价 | 第205-207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207-209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209-212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209-210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210-2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225页 |
| 作者简介 | 第225-22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