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 第一节 引言 | 第8-9页 |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进展 | 第9-20页 |
| ·沙尘和污染物向中国近海输送的途径 | 第9-11页 |
| ·沙尘传输到近海途中理化特征的变化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 第11-14页 |
| ·近海大气气溶胶的气候及生态环境效应 | 第14-19页 |
| ·文献小结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0-2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20页 |
| ·研究工作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6页 |
| 第一节 中国东海的自然地理特征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气溶胶观测采样站点的位置及人文经济特征 | 第23-24页 |
| ·洋山深水港介绍 | 第23页 |
| ·旅游资源 | 第23-24页 |
| ·配套工程 | 第24页 |
| 第三节 毗邻地区的经济状况介绍 | 第24-26页 |
| ·上海 | 第24-25页 |
| ·浙江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6-34页 |
|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26-28页 |
| ·样品采集及采样点概况 | 第26-27页 |
| ·样品保存及预处理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气溶胶样品元素分析 | 第28-30页 |
| ·质量浓度分析 | 第28页 |
| ·元素分析预处理 | 第28-29页 |
| ·大气气溶胶中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气溶胶样品离子分析 | 第30-32页 |
| ·水溶性离子分析预处理 | 第30页 |
| ·离子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31-32页 |
| 第四节 黑炭测定光度计测定醋酸纤维酯滤膜上黑碳浓度 | 第32-33页 |
| 第五节 大气气团运动轨迹分析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东海近海大气质量状况 | 第34-41页 |
| 第一节 大气气溶胶的质量浓度 | 第34-36页 |
| 第二节 大气气溶胶中的水溶性离子 | 第36-38页 |
| 第三节 大气气溶胶中的黑碳和元素 | 第38-39页 |
| 第四节 东海近海气溶胶和其他海域的比较 | 第39页 |
| 第五节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东海近海气溶胶的理化特征 | 第41-53页 |
| 第一节 气溶胶酸碱性的研究 | 第41-44页 |
| ·pH值 | 第41-42页 |
| ·总阳离子和总阴离子的当量浓度比值 | 第42页 |
| ·Ca~(2+),Mg~(2+)和NH_4~+的中和能力 | 第42-43页 |
| ·Cl~-缺失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硫酸盐和硝酸盐的陆源特征 | 第44-47页 |
| 第三节 主要离子的化学形式 | 第47-48页 |
| 第四节 BC的陆源性 | 第48-49页 |
| ·生物质燃烧的影响 | 第48-49页 |
| ·陆地输送的影响 | 第49页 |
| 第五节 元素污染特征 | 第49-51页 |
| 第六节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六章 东海近海气溶胶的海陆源贡献 | 第53-59页 |
| 第一节 海洋源和矿物源的贡献 | 第53-55页 |
| ·海洋对大气气溶胶的贡献 | 第53-54页 |
| ·矿物气溶胶的贡献 | 第54-55页 |
| 第二节 不同风向条件下气溶胶浓度的差异 | 第55-57页 |
| 第三节 后向轨迹分析 | 第57-58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七章 东海近海气溶胶干沉降量的估算 | 第59-62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