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关于“微慈善”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关于“微慈善”与政府规制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7-18页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18页 |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微慈善”的兴起与发展 | 第20-33页 |
2.1 “微慈善”的兴起背景 | 第20-21页 |
2.1.1 社会基础 | 第20页 |
2.1.2 文化环境 | 第20页 |
2.1.3 技术条件 | 第20-21页 |
2.1.4 政策支持 | 第21页 |
2.1.5 助推条件 | 第21页 |
2.2 “微慈善”与传统慈善的比较 | 第21-23页 |
2.2.1 发起主体 | 第22页 |
2.2.2 参与主体 | 第22页 |
2.2.3 组织形式 | 第22-23页 |
2.2.4 捐助内容 | 第23页 |
2.2.5 慈善理念 | 第23页 |
2.2.6 依托载体 | 第23页 |
2.3 “微慈善”活动的类型 | 第23-27页 |
2.3.1 从依托载体来划分 | 第23-26页 |
2.3.2 从发起主体来划分 | 第26-27页 |
2.4 新浪微公益平台的运作模式分析 | 第27-33页 |
2.4.1 新浪微公益平台的发展概况 | 第28页 |
2.4.2 新浪微公益平台的运作流程 | 第28-30页 |
2.4.3 新浪微公益平台的具体运作模式 | 第30-33页 |
3“微慈善”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规制 | 第33-41页 |
3.1 “微慈善”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 第33-36页 |
3.1.1 外部性理论 | 第33-34页 |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4-36页 |
3.1.3 “微慈善”政府规制的成本与收益 | 第36页 |
3.2 “微慈善”的政府规制范围与程度 | 第36-38页 |
3.2.1 “微慈善”的政府规制范围 | 第36-37页 |
3.2.2 “微慈善”的政府规制程度 | 第37-38页 |
3.3 “微慈善”的政府规制内容 | 第38-39页 |
3.3.1 “微慈善”的市场结构规制 | 第38-39页 |
3.3.2 “微慈善”组织的进入退出规制 | 第39页 |
3.3.3 “微慈善”的负外部性规制 | 第39页 |
3.4 “微慈善”的政府规制方式 | 第39-41页 |
3.4.1 事前规制与事后规制 | 第39-40页 |
3.4.2 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 第40-41页 |
4 “微慈善”与政府规制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41-48页 |
4.1 案例介绍 | 第41页 |
4.2 “免费午餐”的微慈善模式 | 第41-44页 |
4.2.1 择定模式 | 第41-42页 |
4.2.2 筹款模式 | 第42-43页 |
4.2.3 开餐模式 | 第43页 |
4.2.4 宣传模式 | 第43-44页 |
4.2.5 监督模式 | 第44页 |
4.3 “微慈善”与政府规制的互动关系 | 第44-46页 |
4.3.1 政府规制引导“微慈善”总的发展方向 | 第45页 |
4.3.2 微慈善组织的政治行为影响政策议程设置 | 第45-46页 |
4.3.3 大众传媒充当微慈善组织与政府互动的载体 | 第46页 |
4.4 “微慈善”组织与政府合作的未来展望 | 第46-48页 |
5“微慈善”政府规制的困境分析 | 第48-56页 |
5.1 慈善立法体系不健全 | 第48-50页 |
5.1.1 现有慈善相关法律体系 | 第48-49页 |
5.1.2 现有网络相关法律体系 | 第49-50页 |
5.2 政治上的“有限可问责”与“权宜主义” | 第50-51页 |
5.2.1 有限可问责 | 第50页 |
5.2.2 权宜主义 | 第50-51页 |
5.3 网络公共领域发展尚不成熟 | 第51-53页 |
5.3.1 公民慈善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 | 第51-52页 |
5.3.2 信息沟通交流机制不完善 | 第52页 |
5.3.3 网络环境复杂多变 | 第52-53页 |
5.4 “微慈善”政府规制的内部局限 | 第53-56页 |
5.4.1 双重管理体制 | 第53页 |
5.4.2 多主体规制模式 | 第53-54页 |
5.4.3 专业规制人员缺乏 | 第54页 |
5.4.4 规制过程不透明 | 第54-56页 |
6 完善“微慈善”政府规制的思考 | 第56-63页 |
6.1 以慈善立法为先导,完善政府规制政策体系 | 第56-57页 |
6.1.1 法律政策 | 第56页 |
6.1.2 行政法规政策 | 第56-57页 |
6.2 转变政治文化,注重“无限问责”和“长久之计” | 第57-58页 |
6.2.1 由“有限问责”向“无限问责”转变 | 第57-58页 |
6.2.2 转变“权宜主义”,注重“长久之计” | 第58页 |
6.3 加强慈善教育,培育“微慈善”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 第58-60页 |
6.3.1 多渠道开展公众教育 | 第58-59页 |
6.3.2 健全信息沟通交流机制 | 第59页 |
6.3.3 净化网络环境 | 第59-60页 |
6.4 健全政府规制机制,探索合作参与型社会规制模式 | 第60-63页 |
6.4.1 在已有机构内部设立专司微慈善的职位 | 第60页 |
6.4.2 健全“微慈善”政府规制机制 | 第60-61页 |
6.4.3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 第61页 |
6.4.4 政府规制过程公开化 | 第61-62页 |
6.4.5 构建合作参与型规制模式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