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住宅建筑技术体系及其集成应用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序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1 低碳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经济成本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 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1 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页 |
1.5 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 第16-20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17-20页 |
2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分类及研究原则构建 | 第20-34页 |
2.1 低碳技术分类依据 | 第20-29页 |
2.1.1 建设部“十一五”技术公告 | 第20-21页 |
2.1.2 各国绿色建筑技术分类及评价体系 | 第21-24页 |
2.1.3 低碳住宅技术体系 | 第24-26页 |
2.1.4 调查问卷 | 第26-28页 |
2.1.5 低碳技术分类小结 | 第28-29页 |
2.2 研究原则构建 | 第29-31页 |
2.2.1 系统论原则 | 第29页 |
2.2.2 系统论在研究原则构建的应用 | 第29-31页 |
2.3 小结 | 第31-34页 |
2.3.1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分类 | 第31-32页 |
2.3.2 研究原则 | 第32-34页 |
3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体系 | 第34-122页 |
3.1 绿化系统低碳技术 | 第34-45页 |
3.1.1 环境绿化系统 | 第34-37页 |
3.1.2 屋顶绿化系统 | 第37-41页 |
3.1.3 垂直绿化系统 | 第41-45页 |
3.2 能源供给低碳技术 | 第45-64页 |
3.2.1 太阳能利用技术 | 第45-56页 |
3.2.2 地热能源利用技术 | 第56-62页 |
3.2.3 风能利用技术 | 第62-64页 |
3.3 围护结构低碳技术 | 第64-90页 |
3.3.1 墙体保温技术 | 第64-71页 |
3.3.2 屋面节能系统 | 第71-76页 |
3.3.3 楼地面节能系统 | 第76-78页 |
3.3.4 门窗节能技术 | 第78-82页 |
3.3.5 建筑遮阳技术 | 第82-90页 |
3.4 建筑设备低碳技术 | 第90-112页 |
3.4.1 给排水系统 | 第90-96页 |
3.4.2 采暖系统 | 第96-101页 |
3.4.3 通风系统 | 第101-104页 |
3.4.4 照明系统 | 第104-107页 |
3.4.5 空调系统 | 第107-112页 |
3.5 运营管理低碳技术 | 第112-122页 |
3.5.1 楼宇自动化系统 | 第112-117页 |
3.5.2 物业管理系统 | 第117-122页 |
4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效率分析 | 第122-132页 |
4.1 技术效益成本分析 | 第122-128页 |
4.2 技术效率分析 | 第128-131页 |
4.3 小结 | 第131-132页 |
5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体系在i-Yard的应用 | 第132-148页 |
5.1 i-Yard项目简介 | 第132-134页 |
5.2 i-Yard技术应用分析 | 第134-146页 |
5.2.1 绿化系统低碳技术 | 第134页 |
5.2.2 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 | 第134-136页 |
5.2.3 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 | 第136-141页 |
5.2.4 建筑设备低碳技术 | 第141-145页 |
5.2.5 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 | 第145页 |
5.2.6 小结 | 第145-146页 |
5.3 i-Yard成本增量分析 | 第146-147页 |
5.3.1 成本统计 | 第146-147页 |
5.3.2 效益分析 | 第147页 |
5.4 i-Yard优化建议及小结 | 第147-148页 |
6 结论 | 第148-150页 |
6.1 总结 | 第148-149页 |
6.2 展望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4页 |
附录1 | 第154-156页 |
索引 | 第15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162-16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