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意识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表现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5页 |
第一章 乡愁意识的产生及表现 | 第15-22页 |
第一节 当代摄影的时间节点 | 第15-17页 |
第二节 乡愁意识的产生及表现 | 第17-22页 |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 第17-19页 |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活跃的艺术表达 | 第17-18页 |
(二)新世纪后的乡愁意识 | 第18-19页 |
二、初期表现特点 | 第19-22页 |
(一)传统形式的“怀乡” | 第19-20页 |
(二)“远方”概念的乡愁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乡愁意识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新表现 | 第22-40页 |
第一节 “乡愁镜像”——摄影师自我意识的觉醒 | 第22-33页 |
一、怀乡后的艺术自觉 | 第22-26页 |
(一)人与土地:阮义忠 | 第22-24页 |
(二)安放的乡愁:黄利平和“滩区” | 第24-26页 |
二、自我意识的找寻 | 第26-30页 |
(一)魏壁与《梦溪》的精神归乡 | 第26-27页 |
(二)故乡与城市之间:我的创作自述 | 第27-30页 |
三、艺术本真的寂静心景 | 第30-33页 |
(一)马良与“魔都”的成长记忆 | 第30-32页 |
(二)张晓的海岸线故乡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远方故乡”——摄影师公共意识的多元阐述 | 第33-40页 |
一、大国与个体的彼此映照 | 第34-37页 |
(一)严明视野下的大国小民 | 第34-35页 |
(二)范顺赞:现实给梦想多少时间 | 第35-37页 |
二、经纬度上的“故乡” | 第37-40页 |
(一)远方乡土的素歌:骆丹 | 第37-38页 |
(二)游走在现实的梦:游莉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精神的家园”——乡愁叙事拓展的场域 | 第40-47页 |
第一节 乡愁意识在新时代语境下的表现特点及原因 | 第40-42页 |
一、乡愁意识新变化的特点 | 第40-41页 |
(一)回归艺术的本真 | 第40页 |
(二)自我意识的探索增多 | 第40-41页 |
(三)公共意识的多元阐述 | 第41页 |
(四)意识形态化的延展 | 第41页 |
二、乡愁意识新变化的原因 | 第41-42页 |
(一)时代语境的多元化 | 第41页 |
(二)摄影媒介的自觉与发展 | 第41-42页 |
(三)艺术家自我认同感的重建 | 第42页 |
(四)艺术家独立与关怀意识的增强 | 第42页 |
第二节 乡愁叙事的拓展 | 第42-47页 |
一、探索与创新:数字“成像”与乡愁的对话 | 第43-45页 |
二、交互与融合:多种媒介表达的共生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部分摄影作品 | 第5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