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改性硅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钒的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7页 |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1-19页 |
1.1.1 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1.1.2 结构与组成 | 第12-18页 |
1.1.2.1 负极材料 | 第12-13页 |
1.1.2.2 电解质与隔膜 | 第13-14页 |
1.1.2.3 正极材料 | 第14-18页 |
1.1.3 正极材料表征方法 | 第18-19页 |
1.2 聚阴离子型化合物正极材料 | 第19-35页 |
1.2.1 硅酸铁锂正极材料 | 第19-28页 |
1.2.1.1 晶体结构 | 第19-21页 |
1.2.1.2 合成方法 | 第21-24页 |
1.2.1.3 充放电机理 | 第24-26页 |
1.2.1.4 改性方法 | 第26-28页 |
1.2.2 钒改性硅酸铁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2.3 钒改性其他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30-34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34-35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与合成表征方法 | 第37-42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37页 |
2.2 材料合成 | 第37-38页 |
2.3 电池制作 | 第38-39页 |
2.4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2.5 表征方法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105页 |
3.1 无机钒源钒改性硅酸铁锂的合成 | 第42-66页 |
3.1.1 晶体结构 | 第42-46页 |
3.1.2 表面物种 | 第46-54页 |
3.1.3 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 | 第54-58页 |
3.1.4 电化学性能 | 第58-66页 |
3.2 有机钒源钒改性硅酸铁锂的合成 | 第66-79页 |
3.2.1 合成方法探索 | 第66-69页 |
3.2.2 合成条件优化 | 第69-75页 |
3.2.3 钒改性量影响 | 第75-79页 |
3.3 钒的影响机制及存在形式 | 第79-105页 |
3.3.1 钒源及改性量影响 | 第79-92页 |
3.3.2 钒的存在形式 | 第92-10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1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