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5 研究重点及难点 | 第11-12页 |
1.6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 第13-21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2.1.1 草原沙化的现状 | 第13-14页 |
2.1.2 基于自然因素的草原沙化治理模式 | 第14页 |
2.1.3 基于人为因素的草原沙化治理模式 | 第14-16页 |
2.1.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公共资源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产权理论 | 第18-19页 |
2.2.3 环境生态学理论 | 第19-20页 |
2.3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草原沙化治理的制度分析 | 第21-26页 |
3.1 自然属性 | 第21-22页 |
3.2 社区属性 | 第22-23页 |
3.3 规则体系 | 第23-24页 |
3.3.1 成员规则 | 第23页 |
3.3.2 职位规则 | 第23-24页 |
3.3.3 信息规则 | 第24页 |
3.3.4 效益规则 | 第24页 |
3.4 决策域分析 | 第24-25页 |
3.5 产出分析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基于自然因素的草原沙化治理模式比较分析 | 第26-29页 |
4.1 基于效益最大化的治理模式比较 | 第26-28页 |
4.2 比较结果 | 第28-29页 |
第五章 基于人为因素的草原沙化治理模式比较分析 | 第29-36页 |
5.1 过牧现象分析 | 第29-32页 |
5.1.1 基于博弈论的治理模式比较 | 第29-31页 |
5.1.2 比较结果 | 第31-32页 |
5.2 草场利用方式分析 | 第32-36页 |
5.2.1 基于logistic模型的治理模式比较 | 第33-34页 |
5.2.2 比较结果 | 第34-36页 |
第六章 草原沙化治理的综合比较 | 第36-40页 |
6.1 草原沙化治理模式的比较对象 | 第36-37页 |
6.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页 |
6.3 治理模式比较 | 第37-40页 |
6.3.1 经济效益的比较 | 第37-38页 |
6.3.2 社会效益的比较 | 第38-39页 |
6.3.3 生态效益的比较 | 第39-4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0-4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40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40-42页 |
7.3 不足及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