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0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纳米催化剂的简介 | 第9页 |
1.3 纳米催化剂的性质 | 第9-10页 |
1.3.1 表面性质 | 第9-10页 |
1.3.2 量子尺寸效应 | 第10页 |
1.4 纳米催化剂分类 | 第10-15页 |
1.4.1 纳米电化学催化剂 | 第10-12页 |
1.4.2 纳米光催化剂 | 第12-14页 |
1.4.3 无机催化剂和有机催化剂 | 第14-15页 |
1.5 纳米催化剂的表征技术 | 第15-20页 |
1.5.1 TEM(透射电镜)法 | 第16-17页 |
1.5.2 SEM(扫描电镜)法 | 第17-18页 |
1.5.3 XRD(X-衍射线)法 | 第18-19页 |
1.5.4 XPS(X光电子能谱) | 第19-20页 |
1.6 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0-23页 |
1.6.1 物理制备法 | 第20-22页 |
1.6.1.1 超声波法 | 第21页 |
1.6.1.2 气相凝聚法 | 第21-22页 |
1.6.2 化学合成法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0页 |
第二章 多种形貌纳米钯的水热法合成和性质表征 | 第30-50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试剂、测试仪器 | 第31-32页 |
2.3 多种纳米钯的合成,六价铬的还原和电化学方法 | 第32-34页 |
2.3.1 .钯纳米线的制备 | 第32页 |
2.3.2 .钯纳米棒的制备 | 第32-33页 |
2.3.3 .钯纳米立方体的制备 | 第33页 |
2.3.4 .钯纳米球的制备 | 第33页 |
2.3.5 .钯纳米棒槌的制备 | 第33页 |
2.3.6 .纳米钯二十面体的制备 | 第33-34页 |
2.3.7 .六价铬的还原 | 第34页 |
2.3.8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34页 |
2.3.9 .Suzuki耦合反应 | 第3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2.4.1 PdNPs的物理表征 | 第34-37页 |
2.4.2 六价铬的还原 | 第37-45页 |
2.4.2.2. Pd 二十面体的可重用性和可回收性 | 第41-42页 |
2.4.2.3 .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 | 第42-43页 |
2.4.2.4 .Suzuki耦合反应 | 第43-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第三章 一步合成三维花状异质结构的MoS_2/CuS并应用于析氢反应 | 第50-68页 |
3.1 前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1页 |
3.3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51-53页 |
3.3.1 .CuS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1-52页 |
3.3.2 .MoS_2纳米片的制备 | 第52页 |
3.3.3 .MoS_2/CuS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52页 |
3.3.4 .电化学测试 | 第52-53页 |
3.4 结果和讨论 | 第53-64页 |
3.4.1 .结构表征 | 第53-59页 |
3.4.2 .电化学性质 | 第59-62页 |
3.4.3 .催化反应的潜在机理 | 第62-63页 |
3.4.4 .MoS_2/CuS纳米复化物的可重用性和可回收性 | 第63-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全文总结 | 第68-6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