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 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9-10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1.5 工作进展与完成工作量 | 第15-17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4页 |
| 2.1 区域地层及典型岩石特征 | 第18-20页 |
| 2.2 岩浆活动及热液活动 | 第20-21页 |
| 2.2.1 岩脉类型及产状 | 第20页 |
| 2.2.2 岩浆岩化学成分及侵入时间 | 第20-21页 |
| 2.3 构造 | 第21-24页 |
| 2.3.1 大地构造背景——西秦岭地区构造演化史(古生代以来) | 第21页 |
| 2.3.2 古生代 | 第21-23页 |
| 2.3.3 中生代及以后 | 第23-24页 |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4-40页 |
| 3.1 蚀变带与矿化间关系 | 第24-27页 |
| 3.1.1 蚀变带内叶腊石(样品2) | 第24-25页 |
| 3.1.2 叶腊石化花岗岩(样品3) | 第25页 |
| 3.1.3 斜长花岗玢岩(样品4) | 第25页 |
| 3.1.4 链珊瑚(补充样品) | 第25-27页 |
| 3.2 成矿体系中矿物共生关系 | 第27-31页 |
| 3.3 含矿流体研究进展 | 第31-36页 |
| 3.3.1 样品观察(采样位置见图2中样品1) | 第32-33页 |
| 3.3.2 样品测试 | 第33-36页 |
| 3.3.3 讨论 | 第36页 |
| 3.4 脆韧性剪切带 | 第36-40页 |
| 3.4.1 宏观表现 | 第38-39页 |
| 3.4.2 微观表现 | 第39-40页 |
| 第4章 深部构造特征 | 第40-47页 |
| 4.1 钻孔联井剖面 | 第41-45页 |
| 4.2 深部构造特征 | 第45-47页 |
| 第5章 构造控矿机制 | 第47-51页 |
| 5.1 反转构造成矿 | 第47-48页 |
| 5.2 碳同位素 | 第48-5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